正文

第12章 探險者效應(3)

大抉擇:2012,我們將何去何從 作者:(美)邁克·巴拉


按照這個發(fā)展趨勢,徘徊者5號原本應該成功登陸月球的,可卻在450英里的距離之外仍然與月球擦肩而過。徘徊者6號成功地按照預定方案登陸月球,可是上面的攝像機卻出了故障。直到1964年的時候,徘徊者系列探測器的發(fā)射才算徹底取得了一次成功,當時徘徊者7號實現(xiàn)了所有探測目的,并準確地在預定地點著陸。

其中有何奧妙呢?難道馮·布勞恩通過反復實驗解決了探險者衛(wèi)星存在的問題?如果解決探險者效應的關(guān)鍵就是放棄上面旋轉(zhuǎn)的多級火箭,那為什么徘徊者3號探測器仍然以2.2萬英里的誤差錯過月球?跟承擔探險者發(fā)射任務的“木星號”火箭一樣,它也沒有上面的旋轉(zhuǎn)部分。正如你將看到的,徘徊者3號正是證明規(guī)則存在的例外情況。

正如理查德·霍格蘭在他的網(wǎng)站上所寫的,沃納·馮·布勞恩曾堅決反對繞月軌道會合的觀點,而這種把人類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的觀點在當時非常流行。繞月軌道會合需要把火箭送入地球軌道,然后發(fā)射兩個獨立的設備(一顆軌道飛行器、一輛月球登陸車)到月球上去,在那里二者分開,然后登陸器登陸月球,在到月球軌道匯合準備返回地球。與此不同的是,馮·布勞恩主張一種支出更加龐大、更有難度的方法,稱為“直接上升法”。直接上升是指火箭發(fā)射、登陸月球、返航都是一體完成。對于登月來說,堅持這種毫無疑問支出更龐大、風險更高的策略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當時的背景是探險者探測器的異常狀況。如果探險者效應這么明顯,那么單純把一顆小衛(wèi)星送入地球軌道,在地球軌道會合,然后前往月球,之后再會合的做法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墒峭蝗婚g,馮·布勞恩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在1962年的一次設計評審會上接受了繞月軌道會合的觀點,讓周圍的同事深感震驚?,F(xiàn)在看來,原因很明顯,就是因為徘徊者4號。

徘徊者4號發(fā)射于1962年4月,距離那次關(guān)鍵的繞月軌道會合方案評議會議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目的是完成其他美國飛船始終沒有完成的使命:瞄準月球、定向登陸。當時馮·布勞恩肯定很有信心,感覺已經(jīng)解決了探險者探測器的超出正常問題,可以加以完善。但真實情況是,徘徊者4號根本不應該成功登陸月球。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它都不應該到達目的地。想想看,徘徊者4號的設計是以彈道軌跡發(fā)射進入太空(就像子彈一樣直線飛行),然后直接降落到月球表面。探測器途中安排了一次中途校正。有趣的是,如果不存在真正的“探險者效應”,那么這樣的中途校正根本就沒有必要。你只要準備好火箭,把飛船發(fā)射到目標位置,然后就可以按時到達月球。

當時的情況的確如此,但其實不該是這樣的。

問題在于,發(fā)射之后,徘徊者4號立刻出現(xiàn)了無線電故障,無法執(zhí)行中途校正任務,甚至無法利用其太陽能電池板。這樣一來,發(fā)射幾個小時后,它就耗盡了能源。那么它又是如何登陸月球的呢?徘徊者3號根本沒出現(xiàn)這類故障,但卻仍然以2.2萬英里的誤差錯過了月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