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2012金星凌日(2)

大抉擇:2012,我們將何去何從 作者:(美)邁克·巴拉


如果像他們說的那樣,歷法周期的終結在某種程度上跟太陽的能量輸出有關,那么其中的物理機制是怎樣的呢?還是那個問題,這是否跟金星凌日有關?還是像某些科研論文所說的那樣是因為木星和土星的影響?從阿萊效應我們已經知道,日食會通過超維的“以太”引起輕微的震動,這是可以用阿萊的鐘擺那樣的儀器加以測量的。以此為基礎,跟我合作撰寫《暗黑任務》一書的理查德·霍格蘭在2004年和2006年開展了一系列實驗。他所希望做的,是一勞永逸地明確這一事實:所有天體的排列,比如阿萊在法國做實驗時的日食和2012年即將發(fā)生的金星凌日,能夠而且確實創(chuàng)造一種震撼力—一種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甚至我們的星球的可以測量的扭力。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首先回顧了布魯斯·德波爾馬博士利用音叉做的實驗。德波爾馬發(fā)現,音叉對他的旋轉試驗臺產生的扭力能量波非常敏感。這是因為震動這種迅速的前后移動實際上就是部分的旋轉,而據我們所知,旋轉是釋放這種積聚的超維能量的關鍵方式。德波爾馬使用的音叉是從當時的阿克特隆手表中取出的,因為這是那個時代最精準的計時器,每個月的誤差只有約1分鐘。

為2004年的實驗選擇的地點是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著名的珊瑚城堡(那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部分原因是因為2004年金星凌日接近尾聲、金星正要從太陽表層經過時,在美國觀測,太陽本身將從大西洋的海平線上升起。因為這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類似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系繩衛(wèi)星實驗的星體排列方式,所以物理角度的日出似乎是衡量扭力效應的絕佳時機。結果發(fā)現,測量到的影響不僅極其明顯,而且非常驚人。金星越過太陽表面時,音叉的震動加快了很多,正是由于金星凌日的影響,它接收到了更多源自“以太”的能量。但是分析一下數據之后你會發(fā)現,最讓人感興趣的地方在于能量高峰的位置。高峰正好出現在所謂的“接觸”條件下。

在幾何學中,如果兩個物體的邊緣交叉或接觸,它們被稱為處于“切面”關系。在天文學中,同樣的幾何條件被稱做“接觸”,基本的意思就是說金星的一處邊緣“接觸”到了太陽的一處邊緣,至少從我們地球的角度看是如此。如果金星的外緣接觸到太陽的外緣,這稱為“外部接觸”。如果金星的內緣跟太陽的邊緣相切,這被稱為“內部接觸”。至于2004年的金星凌日,對音叉影響最大的時刻是在金星星體從太陽與地球之間經過以及跟太陽可以看見的邊緣排列在一起的時刻。實驗表明,這些具體的邊緣排列對音叉的正常震動起到了最明顯的影響。

金星最初接近太陽邊緣造成自己的小型日食后,小音叉的震動就加快了速度。正如已經預測到的,接觸情況下以及金星旋轉軸和太陽盤面的延伸部分對準時產生的反應最為強烈,遠遠超出了誤差的界限。實際上,音叉最明顯的頻率變化正好發(fā)生在第三次接觸的時候,也就是金星的邊緣“親吻”太陽的東部邊緣的時候。震動的幅度從相對安靜的360赫茲(每秒周期)上升到了364.5赫茲。如果把實驗用的這個音叉放進一只手表中的話,那么這一加速將會導致每天走快12分鐘,而正常情況下每月的誤差只有1分鐘。換句話說,就像阿萊的鐘擺效應一樣,就在接觸的那一刻,金星上的某種東西已經從2 500萬英里之外對小小的音叉產生了影響。

實驗清楚地證明:太陽系主要成員的星體排列能夠而且確實對地球施加極其強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從物理角度是可以測量的。此外,如果某種幾何排列方式到位的話,這種扭力波可以有非常大幅度的增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