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哲學(xué)家基爾凱戈爾是第一位存在主義者,他曾做過一個比喻,來說明人的一生究竟應(yīng)該怎么度過。他說我們?nèi)松鷣砭拖袷亲谝惠v馬車上,因為馬是運動著的,所以說,我們每個人生來也都是動著的,但有一個什么問題呢?坐在馬車上的人,有的人是醒著的,有的人是睡著的。我們說的啟蒙,就是要把人從人生的這輛馬車上拍醒,讓他可以駕馭這輛馬車,進行人生的各種選擇。不管是走大道也好,走小路也罷,由他自己選擇走出來的路,對于他來說才是有意義的路。
可有的人睡在馬車上,從來都沒有醒過,那輛馬車拉他到哪兒,他就到哪兒,他從來不思考。這種人等于睡了一輩子,這樣的人的一生其實不是自己的一生,而是馬的一生。這就涉及一個人的自我的主體性,人就是要把控自己的人生,對人生做出自己的抉擇。我們這里講的人的主體性,和自私不是一個概念。我們說一個有主體性的人,可以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也可以是一個完全無私的人,是一個把自己的人生真正貢獻給人類社會的人。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一下人生的兩類驅(qū)動力。你可以說我醒來了,坐在那輛馬車上,可我為什么非要去趕馬車,為什么一定要去走呢?這就要有一些驅(qū)動力了。人的驅(qū)動力到底來自于什么地方呢?一種是自然的驅(qū)動力。大自然在把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候,為了讓人活著,就用兩種東西來驅(qū)動人去活動或者去勞動。用什么來驅(qū)動呢?它先讓人的身體有反應(yīng),如果是餓了,它就讓你很難受,然后你一吃飯就會感覺很舒服,吃完以后很滿足。這種身體的痛苦或滿足或快樂,是促使人行動的動力。人要么為了逃避痛苦去活動,要么就為了身體快樂去行動,這是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驅(qū)動力。
另外一類驅(qū)動力來自于我們的社會生活。這種驅(qū)動力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我們在社會當中生存,習(xí)慣與人比較。權(quán)力大小的不同,金錢多少的不同,名望高低的不同,還有我們對享受的期望在社會中也是有不同等級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相互比較,一比較,處于弱勢的人的幸福感就比處于高處的人要低。社會的這種等級,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舒服的感覺。一旦處于低處,就要去跟別人比,比不過,自己就不舒服,就要去努力,盡量去獲得一個更高的位置。所以社會中的相互比較是人的行動的一個驅(qū)動力,但這種驅(qū)動力讓人非常痛苦,因為很多外在的東西,并不是通過驅(qū)動自我就能得到,得不到而你自己又不肯放棄這種追求的話,就會很痛苦。
還有一種追求,就是我們講的積極進取,它是追求對整個社會的貢獻。這種追求能給人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且還不會導(dǎo)致去和其他人進行比較后產(chǎn)生的那種痛苦。這種追求就是我們所說的對大事業(yè)的追求,用一句最常用的話來說:就是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奮斗。我要提醒大家思考的是:這種追求空洞嗎?有的同學(xué)肯定會想,我自己還不幸福呢,為人類的幸福去奮斗,對我的人生不是更沒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