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接到回國命令時就在克羅托內??肆_托內是一個港口城市,向南延伸的一個海角上有一個神殿。這是一座宏偉的神殿,供奉的是這一帶希臘族居民信奉的女神赫拉?,F(xiàn)在,神殿只剩下一根圓柱,在古代卻是一個因漂亮外型而聞名的神殿。以藍色天空和大海為背景,矗立在海角最前沿的白色神殿,充分展示了這座神殿的建造者——希臘人的審美意識。
接到回國命令后,四十四歲的迦太基統(tǒng)帥命人在這座神殿祭壇的一面墻上,嵌入一塊刻有文字的銅板。
銅板上記錄了漢尼拔離開西班牙以后的所有戰(zhàn)果。生活在后世的我們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離開西班牙時率領的士兵人數(shù),以及渡過羅納河時的兵力、成功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時候的戰(zhàn)斗力,得益于五十年后來到這里,看到了刻在銅板上的文字的歷史學家李維的敘述。羅馬人對漢尼拔留下的這些東西一定恨之入骨,但是,直到五十年后,這塊銅板依然完好無損。這讓人不免覺得羅馬人很有意思。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刻在銅板上的文字種類。
根據(jù)波利比烏斯的描述,銅板分左右兩個部分,刻在兩邊的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邊刻的是迦太基的語言,即腓尼基語,另一邊刻的是希臘語。所以,對希臘人波利比烏斯來說,讀懂這些內容沒有任何障礙。那么,漢尼拔為什么要刻兩種文字呢?而且,其中的一種文字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
隨拿破侖遠征埃及的學者發(fā)現(xiàn),在通稱為“羅塞塔石碑”的上面,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和埃及通用文字以及希臘語,三種文字,內容完全相同。它為我們解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非常有名。我們知道這塊“羅塞塔石碑”建于公元前196年。漢尼拔用腓尼基語和希臘語刻下自己戰(zhàn)果的時間是公元前203年。兩者只相距只有七年。
分別用象形文字、通用文字和希臘語把文章刻在“羅塞塔石碑”上,并不是為了幫助后人解讀象形文字。因此,我不能不認為,當時的希臘語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英語。
羅馬人讓自己的子弟把希臘語作為第一外語來學習,并不是因為在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后被征服的希臘人壟斷了文化領域,而是因為羅馬人的雙語傾向非常強烈。即使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拉丁語已經(jīng)完全成為后世歐洲語言的典范,這種傾向也絲毫沒有減弱。當時,他們是世界的統(tǒng)治者。但是,他們不僅沒有強迫希臘語范圍內的被征服民族學習拉丁語,相反,自己很熱衷于學習被征服者的語言——希臘語。
讓我們再回到漢尼拔的時代。皮克托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羅馬元老院議員,曾經(jīng)寫過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史,羅馬人稱“漢尼拔戰(zhàn)爭”。由于他是那個時代的人,所以,他稱得上是同時代的見證人。他的著作被認為是羅馬人寫的最早的歷史書。但是,他沒有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拉丁語來寫。他用的是希臘語,就好像日本學者用英語發(fā)表論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