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最高決策者慈禧,閉塞昏庸,遇到國家重大疑難與危機,不是招來五臺山的高僧御敵,便是請出白云觀的道士問策。講經(jīng)布道,求神問卜,真可謂不識時務,愚不可及。
同治帝決定修圓明園的時候,中日交涉正急,且財政見絀,于是恭親王等聯(lián)名規(guī)諫,列舉六事:“一曰洋人盤踞都城,患在心腹,日本滋擾臺灣,恐生不測,應加倍修省。二曰每日按時召對臣工,務崇儉樸。三曰傳聞時與太監(jiān)等演唱,且數(shù)至圓明園觀游,言動不可不慎。四曰折奏往往留中不發(fā),將開拒諫之風。五曰內(nèi)廷用款浩繁,圓明園往事,言之痛心,何忍復至其地?即以工程而論,非一二千萬兩不辦,又何從得此巨款?應即停止。六曰學問必須講求,每日仍至書房,既可收斂身心,又可通達治理?!边@些所陳,無異訓誡,同治帝因而惱羞成怒,甚至斥責恭親王離間母子,把持政事。
載灃出使德國之前,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就曾經(jīng)發(fā)出邀請,要求他出使時順道訪問美國,以促進兩國友好。載灃認為“于勢不能不允”。他又預料其他國家也可能會提出同樣的要求,覺得都不便拒絕。因此他奏請遠在西安的慈禧,給以方便,允許他不必一一請示,從權(quán)答允。果然不出所料,后來日本、比利時等國也提出了同樣的邀請。然而載灃認為訪問太多也不可能,打算只訪美、日兩國。可慈禧卻下諭,要求在德國辦完了事情就直接回國,連美國、日本也不去了。慈禧下令載灃趕快回國,主要是怕得罪德國。因為德國方面強調(diào)親王道歉是“專程”而去的,如果繞道他國,就被認為“有違專誠之意”。
某一次惇王奕進獻黃花魚,而敬事房的太監(jiān)有所需,他便在召見時,親自端了一盤魚,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詫異相問,惇王答道:“敬事房的太監(jiān)要紅包,不給不讓送進來。臣沒有錢,有錢也不能給他們,只好自己端了來。”慈禧太后大怒,將敬事房的太監(jiān)交付內(nèi)務府杖責。
咸豐帝北狩熱河,可剛至承德就繼續(xù)歌酒相狎,花天酒地。其還傳諭要求生平署唱戲的戲班,把戲臺挪到承德,上午“花唱”,下午“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興之所至,皇帝還要親自登臺來那么一曲。
光緒帝大婚前,太和門失火;大火過后,太和門化為廢墟。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時,皇后必定要坐轎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被抬入皇宮;在進入第一道“朝門”午門之后,還必須再走進第二道朝門太和門,然后才向北進入內(nèi)宮。然而現(xiàn)在太和門被燒毀了,皇后沒有第二道朝門可進,無疑是大不吉利??墒?,重修太和門需要很長時間。而光緒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隨便更改,并且清朝歷史上也沒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大不吉利。于是慈禧斷然作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并且皇后必須經(jīng)過太和門再入后宮。慈禧責令扎彩工匠日夜趕工,在火場搭蓋太和門彩棚。于是內(nèi)務府迅速找來了宮內(nèi)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木釘紙糊,倒也搭起一座足以假亂真的太和門。不僅高度和寬窄分毫不差,而且獸頭、雕飾、瓦溝等都酷似真物,竟然是長期在內(nèi)廷行走的人,恍惚間也難辨真?zhèn)?。然而,大清朝就如同這紙扎的太和門一樣,看上去威嚴、氣派、恢弘,內(nèi)里卻是朽木、爛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