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千方百計想要除掉自己的長兄和四弟,李世民展開針鋒相對的反擊。公元624年6月,唐高祖正在離宮避暑,太子留守京城主持朝政,忽然傳出原任太子東宮侍衛(wèi)的慶州總管楊文幹起兵謀反的消息,更有傳言說楊之所以起兵,是打算擁立太子為帝。唐高祖李淵大怒,他立即傳召太子和楊文幹趕往離宮,并因此萌生廢太子李建成,另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想法。
當時,有人勸太子李建成:“您不要去,干脆起兵稱帝吧!”但李建成拒絕了這個提議,匆匆趕往離宮面見父皇,為自己辯白。楊文幹卻沒有應詔前往,而是舉兵反叛了。面對坦誠的太子,唐高祖打消了最初的懷疑,怒火也平息下來。經(jīng)過一番慎密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次所謂的太子謀反,其實和太子本人并沒有什么干系。因此在派遣李世民消滅楊文幹叛軍之后,李淵只處罰了東宮的幾名官員,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依然穩(wěn)固。
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太子一黨與李世民陣營的斗爭日趨白熱化,唐高祖甚至暗示李世民:不要覬覦太子之位,以免兄弟相爭、禍亂朝政。然而,即便李世民此時想罷手也來不及了,因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罷手。他們開始處心積慮地清除李世民身邊的謀臣武將,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人,還借著突厥入侵大唐邊境之機,將李世民手下的大批精兵強將調(diào)走,而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李世民不能拒絕的。
眼看局勢急劇惡化,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李世民也在謀臣們的勸諫下,開始反擊。而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雖然頻繁出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影響,不禁更加焦慮了,鏟除李世民的心情更為迫切。
一天,李建成邀請李世民到太子東宮小聚,席間作陪的是齊王李元吉和淮安王李神通。在推杯換盞之間,他們漫無邊際地聊著天。突然,李世民覺得腹內(nèi)劇痛,他心知不妙,擔心自己中了毒。這時,淮安王李神通看出端倪,急忙叫來李世民的隨從,吩咐說:“秦王大概是多喝了幾杯,你們快送他回府休息!”
有淮安王的陪伴,李世民才得以安全回到家中,雖然吐了不少血,倒也沒有造成大礙。僥幸躲過危機的李世民做出決定:即使是親兄弟,如果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最終爆發(fā)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唐朝就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