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碚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翼邀我為他多年跟蹤采訪俞敏洪和新東方而完成的這部著作作序。我欣然接受,因為,俞敏洪所從事的事業(yè)與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相關。在我看來,這部書中的所記所述,映射著一個與民族命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樣說,絕不是夸大其詞。
俞敏洪的個人素質和堅韌執(zhí)著確實是新東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從全球化和中華民族命運的大背景看,也有其成功的必然性。因為,俞敏洪和新東方進入的是一個中華民族最“勞民傷財”的領域。試問:中國人在哪一門學習課程中花費的時間、精力和經費最多?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答案是“英語”。中國人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學英語,考英語”就幾乎一直如影相隨,像幽靈一樣難以擺脫,但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仍然遺憾地沒能真正學好英語。國家、家庭、個人都為此付出極多的時間、精力和經費。特別是那些精英人士或者期望成為精英人士的知識型人才,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完成學業(yè),獲得學位,統(tǒng)統(tǒng)必須“痛苦地”學英語、考英語;更不要說出國求學,掌握英語當然是必要條件。英語幾乎成為中國所有專業(yè)技術職務門檻的“敲門磚”,例如要晉升“職稱”,就要通過英語考試。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進入了一個中國人耗費資源最多的教學領域,在這個蘊蓄著巨量收入的產業(yè)領域,商業(yè)“蛋糕”實在是太大了!
早在“五四”運動的那個年代,中國的文化精英們在思考中華民族落后的原因時就指出,中國文字耗費了太多的民眾時間、精力和教育資源,許多人主張中國文字也應走西方拼音文字的改革道路(甚至毛澤東也曾有這樣的主張)。也是為了減少學習和使用中國文字的成本,新中國成立后也曾進行了幾次漢字簡化。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其目的無非是要節(jié)約使用中國文字所耗費的“交易成本”。
但是,現(xiàn)在看來,同使用漢字的交易成本相比,中國人學英語、考英語所花費的成本要大得多。世界上有數百種語言,《圣經》上說這是上帝有意要給人類的溝通交流設置障礙,是對人類的一種懲罰。于是,使用不同語言文字的民族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就必須進行語言翻譯,或者迫使人類必須痛苦地學習“外語”。這實質上就是為克服和解決不同語言之間的障礙,進行語言符號轉換而支付交易成本。
不過,由于各國的文明發(fā)達程度和國際地位不同,所以,在支付語言轉換成本上的競爭地位是極為不平等的。一般規(guī)律是,經濟和文化較弱勢的國家,不得不為語言轉換付出遠比經濟和文化強勢國家更多的成本。人類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以來,英國曾經是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而當代世界,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所以,近現(xiàn)代以來,絕大多數文獻以英語記載,英語成為20世紀以來大多數國家認可(或者不得不認可)的國際交流語言(曾經有人試圖發(fā)明推廣“世界語”,以實現(xiàn)語言平等,但終未成功)??傊⒄Z是其他語言難以替代的最強勢的語言。盡管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其競爭力仍然無法與英語同日而語。各種文獻資料特別是科學學術成果如果不是用英語表達,甚至很可能被視而不見。國際交流通常也必須以英語為“工作語言”。語言不平等的最普遍表現(xiàn)就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可以不在意學外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除非是具有抱負的一些人準備將來從事必須使用非英語的特殊行業(yè);而其他國家則不得不花費極大的教學成本學習和掌握非母語的英語。顯然,這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公平性!
盡管不公平,但只要中國沒有強大到讓其他民族都須支出更大的成本來普及中文,只要美英等英語國家仍然是世界各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強勢的國家,全民學英語就是中國人難以擺脫的命運!將更多的資源(時間、精力、資金)投入到學英語、考英語的現(xiàn)實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可以流利地運用英語,以英語水平作為知識水平、文化水平,甚至專業(yè)水平(考不過英語就評不上和當不上教授、研究員、主任醫(yī)生、高級工程師等)的標準,既是中國文化進步和人才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也是面對英語強勢文化,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一個“悲壯”奇觀!
所以,可以說,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所從事的是中華民族最悲壯的事業(yè)。從《柔韌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一書中,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到,俞敏洪正是懷著某種悲情,特別是對北京大學的悲情,從逆境中奮發(fā)創(chuàng)業(yè)而艱難創(chuàng)辦新東方的。敏洪的悲情奮發(fā)和民族的悲壯拼搏,就是我看到的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