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俞敏洪,有過一個熾熱而澎湃的理想——成為詩人。
從1980年進入北京大學(xué)(以下簡稱北大)算起,直到著名詩人海子在山海關(guān)臥軌自殺的1989年,俞敏洪寫過9年詩。
海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始于1982年,因其詩作質(zhì)樸飄逸、意境遼遠,很快便聲名鵲起,與西川、駱一禾并稱“北大三詩人”。誰承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竟成千古絕唱,海子殉詩,萬眾哀鳴。無獨有偶,1989年5月31日,海子最好的詩友駱一禾死于腦溢血。
海子自殺的噩耗傳來,駱一禾的死訊接踵又至,俞敏洪號啕大哭了整整一天。從此以后,俞敏洪毅然棄筆,珍愛生命,遠離詩歌。為什么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因為俞敏洪做任何事情到最后都相信總會柳暗花明、絕境逢生。和絕大多數(shù)人的經(jīng)歷相比,俞敏洪有足夠的理由對自己失望、對生活絕望、對現(xiàn)實無望,但是他沒有,而且從來沒有。
“實際上我并不具備詩人的特有氣質(zhì),詩人必須在絕望中找不到希望,必須要從光明中尋找黑暗,要死要活的那種?!庇崦艉檎f。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富這些年,俞敏洪一直在苦心孤詣地樹立一種“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為理想主義鼓呼的新東方精神,這種精神氣韻足以揭示俞敏洪以及新東方成功的所有玄機和奧秘。
9年時間俞敏洪寫詩好幾百首,都是些或朦朧哀戚、纏綿凄惻的愛情詩,或凄清冷寂、百轉(zhuǎn)愁腸的人生感悟詩。這些浸透著血與火、蘊涵著冷與熱、裹挾著傷與悲、混雜著夢與痛的青春詩作,伴隨著對海子、駱一禾的刻骨懷念與深切懷想,終被俞敏洪全部付之一炬。
揮淚告別詩詞歌賦的俞敏洪,渴望開啟一段嶄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