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的諸事,朱元璋也嘔心瀝血。為了搜羅人才,除了恢復科舉外,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二日,朱元璋派文原吉、魏觀等文臣分行天下,訪求治國賢良。行前他特別告知眾臣,人才是有很多種的,有才的人,更容易有缺點。比如“明銳”的人,即聰明的人,往往“僄輕”,即輕浮。“敦厚”的人,往往“迂緩”,即慢性子。“辯給”的人,即口才好的人,往往“行或不及”,即言過其實?!俺聊钡娜?,反而“德或有余”,即品德高尚。最后朱元璋感嘆說,其實人才常有,但知人太難了,選拔錯誤,反而會造成危害。這次尋訪人才的結果,招攬了大批元末名士,后來號稱“天下第一御史”的直臣韓宜可,就是在這次尋訪中被推薦啟用的。
明朝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到了洪武元年(1368)下半年后,隨著元大都(北京)的攻克,逐漸進入尾聲。除了封賞功臣外,朱元璋對陣亡將士也進行了撫恤。是年九月二十六日,朱元璋下詔,陣亡的將士,軍官每家撫恤大米二十石、麻布十匹,普通士兵每家撫恤大米五石、錢一千二百文、麻布兩匹。如果結合明朝物價換算成現(xiàn)代貨幣,軍官家庭可以得到撫恤金約人民幣三萬元,士兵家庭,可以得到撫恤金約人民幣八千元。兩個月后,天下統(tǒng)一,朱元璋又頒布了新的撫恤標準:凡是陣亡將士,每月國家為其家屬發(fā)放米糧供應。病故的將士,第一年發(fā)放全額米糧,次年減半,第三年發(fā)四分之一。而沒有后代的,則由政府出資,為其養(yǎng)老終身。
朱元璋稱帝后每天的平均工作量,按照《明太祖實錄》里的記錄,他曾經(jīng)在八天內,收到奏折一千七百封,處理事務三千四百多件。平均每天要處理二百多封奏折、四百多件事。他的勤政,就像他自己遺詔里所說,是“日勤不怠”。
朱元璋在位的一大貢獻,就是建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明朝文臣敖英的著作《東谷贅言》中,總結了朱元璋的三大福利政策:養(yǎng)濟院、惠民藥局、漏澤園。養(yǎng)濟院,即收養(yǎng)孤寡老人的養(yǎng)老院,成立于洪武五年(1372)五月。收養(yǎng)的對象,是“孤獨殘病不能自生者”,即沒有兒女養(yǎng)老的老人,以及身患重病的殘疾人?;菝袼幘?,沿襲自宋元,于洪武六年(1373)重設,即國家開辦的免費醫(yī)院,負責為百姓義務治療,并在瘟疫時發(fā)放藥物。漏澤園,即安葬無人認領尸體的國家免費公墓,同樣沿襲自宋代,在朱元璋時期得以重設。在明初對官員的考核中,這三大福利政策的推廣程度,是考核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洞竺髀伞防镉忻魑囊?guī)定,如果地方上發(fā)現(xiàn)有無人贍養(yǎng)的老人,那么地方官就將被處以“杖責六十”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