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金圣嘆在傳統(tǒng)嚴(yán)肅的科考上名聲大噪的還有這樣幾件事例。
《丹午筆記·哭廟異聞》中有這樣一段關(guān)于金圣嘆的記載:
人瑞為文,怪誕不中程法。補博士弟子員,會歲試,以如此則動心否乎命題,其篇末有云:“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連書三十九字,學(xué)使怪而詰之,人瑞曰:祗注重四十不三字耳。越歲再試,題為孟子將朝王。人瑞不著一字,第于卷之四隅,書四吁字。曰:七篇中言孟子者,僂指難數(shù),前乎此題者,已有四十孟子,是孟子二字,不必作也。至云朝王,則如見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皆朝王耳,是朝王二字,亦不必作也。題五字中,祗有將字可作。宗師不見演劇者乎?王將視朝,先有內(nèi)侍四,左右立而發(fā)吁聲,此實注重將字之微意也。以是每被黜。
大意是說,有一次考策論,試題是《如此則心動否乎》,金圣嘆寫道:“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一連三十九個“動”字。
金圣嘆寫這三十九個“動”字是有來歷的。孟子曰:“吾四十而不動心?!比艂€“動”字與“吾四十而不動心”相對,未到“四十”,則說明非常之動心。此外,《孟子·梁惠王》一章中寫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等對句,“孟子”二字共出現(xiàn)四十次,為什么寫三十九個而不是四十個“動”字?那么先問一問故去的孟子先生,為什么他老人家文中出現(xiàn)四十個“孟子”,而非三十九個“孟子”呢?
又有一例??冀?jīng)義時,試題是《孟子將朝王》,金圣嘆在考卷四角各寫了一個“吁”字。他的解釋是:《四書》中《孟子》一書,“孟子”二字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了,僅《孟子·梁惠王》一章,“孟子”出現(xiàn)就多達(dá)四十次,故而“孟子”二字不必作了。至于“朝王”,如見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都相差無幾,左右不過是見王,沒什么可抒發(fā)的,因此也不必作。只有一個“將”字,可以著重說明一番。王將視朝,先有四個扛小旗的內(nèi)侍出場,他們異口同聲發(fā)出“吁”的呼聲,以“吁”現(xiàn)場造勢,壯其聲威,突出“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