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入小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讀書習慣和觀念的黃金期。
那兩年不論是寫功課,還是考試,我都帶著他們一起走過所有的細節(jié),一起檢討,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然后鼓勵他們繼續(xù)追求更好的表現(xiàn)。
借由這樣的過程,我讓孩子明白,在媽媽心目中,怎樣才叫全力以赴,習慣以后,就會成為他們自我要求的標準。
一位朋友談到剛上中學三年級的女兒,頗為憂慮。
她說:“怎么辦?我看女兒整晚晃來晃去,念書態(tài)度懶懶散散,花好多時間上網聊天、看電影,常常拖到三更半夜才睡。叫她用功一點、時間的利用更有效率些,她竟回我說,她覺得自己已經夠用功了!我們母女對‘用功’的定義,標準怎么會差那么多?”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只要回想起當年聯(lián)考前沖刺是怎么拼的,多數(shù)人都有二十世紀版的懸梁刺股故事想拿出來激勵兒心,很不幸的是,孩子們對父母古早的勵志故事通常沒什么興趣。
我們所謂的“好好用功”,真的是從早到晚全神貫注、分秒必爭,但一對照現(xiàn)在許多孩子邊念書邊上網的散漫情況,毫無自我鞭策的動力,心里難免嘀咕。
類似的親子溝通困擾,多數(shù)家庭都會有,就好像叫孩子整理雜亂不堪的房間,孩子卻頂一句“我覺得很干凈啊”回來……在不同的層面交流,當然不會有交集。
現(xiàn)代家庭孩子生得少,不管家境優(yōu)不優(yōu)渥,通常都能得到父母的全心關注,盡力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各類資源送到眼前,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欠缺真心想要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動力。
尤其到了青少年期,生活習慣已然養(yǎng)成,各種觀念也逐漸成形,如果父母到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各自表述”難以忍受,想要同步觀念,為時已晚矣。
這也就是我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時,花兩年時間陪讀、盯功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