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當真小人,真的來了(2)

我的最后一張底牌 作者:胡展奮


當然,剖析一個人,看看他身后站著多少人,“相關(guān)閱讀”提示,“扣瑪棄母”決非個別現(xiàn)象,“孝元素”的嚴重缺失將使社會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

中國自古以孝立國。論孝,以前只怕是過剩、只怕太“二十四孝”了,而不是太少?!抖Y記·祭養(yǎng)》分孝為三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墩撜Z》子游問孝,孔子回答:現(xiàn)在所謂的孝,是指養(yǎng)活父母。而如果對父母不尊敬的話,則與飼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顯然,古人認為“孝”的最高境界是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和顏悅色的“敬養(yǎng)”,這一點,現(xiàn)代人自問很難做到(孔子尚且曰,色難),于是無論古律還是現(xiàn)代法律,都把“贍養(yǎng)”列為底線,也就是關(guān)心父母飲食起居,幫助父母治療疾患,是子女的應(yīng)盡職責(zé)。類似規(guī)定,樸素而富于理性,于情,則沒有父母哪里來我的膚發(fā)身體呢?況且還有養(yǎng)育之恩;于理則每個社會成員都會老去,老即見棄,誰還敢逗留這個社會呢,社會要解體。

于是,當“真小人”真的出現(xiàn),我們應(yīng)該感到恐懼,因為他們會讓社會解體。如果他們居然成為主流,所有的城市都會長滿蓬蒿;我們應(yīng)該負罪,曾幾何時,抨擊“二十四孝”的封建糟粕卻把做子女的底線也“糟粕”了,所謂矯枉過正,“扣瑪”及其身后的一大群不正是1949年以來“孝育”缺失的犧牲品嗎?

當“真小人”真的出現(xiàn),民調(diào)顯示,一切還來得及補救,只是,如果補選教材,《敦煌變文》中的這段故事再也不能漏選——

孫元覺,春秋時期陳留人,從小尊老。祖父有病,他一直予以照料。但他父親嫌棄祖父,一天竟把老人綁在筐里,背進深山遺棄。十五歲的孫元覺苦求無效便跟進了深山,再次懇求父親收回成命,父親不聽,扔下老人就走。孫元覺急中生智,背起籮筐走得更快。父說,此筐乃不祥之物,要它何用?孫元覺答:誰說沒用?等你老了,此筐侍侯,把你也扔進深山,免得再編新筐!

父大驚:你是我兒,竟敢棄我!孫元覺說,父對兒,好比上游和下游,上行必定下效。你今天為我做出了榜樣,我豈敢違抗?

父親羞愧,馬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yǎng)。

《我的最后一張底牌》讀書網(wǎng)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