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把童年還給童年(4)

我的書影漫談:李鎮(zhèn)西30年教育閱讀札記精選 作者:李鎮(zhèn)西


我當然不是說教育應該回避現(xiàn)實,更不是把學校辦成“烏托邦”;然而教育不僅僅給學生的生活技能與生存智慧,還應該給學生以人之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須以人性為最基本的底線——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和富于幻想的天性,這對于一個人是否擁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帕甫雷什中學》中這樣道:“為每一個人培養(yǎng)起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zhì),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p>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在大學讀過的一篇題為《晚霞消失的時候》的中篇小說。小說女主人公南珊有一段話至今我還能背誦:“人在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中,是有各種各樣的內(nèi)容的。它們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價值都是同樣的珍貴和巨大。幼年時父母的慈愛,童年時好奇心的滿足,少年時榮譽心的樹立,青年時愛情的熱戀,壯年時奮斗的激情,中年時成功的喜悅,老年時受到晚輩敬重的尊嚴,以及暮年時回顧全部人生毫無悔恨與羞愧的那種安詳而滿意的心情,這一切,構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們都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歡樂,都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珍貴的回憶?!?/p>

這段話同樣適用于教育。因為正如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幸福一樣,教育的不同階段同樣有不同的主題。理想與現(xiàn)實,玫瑰與毒刺,美麗與邪惡,真誠與虛偽,熱愛與憎惡……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生,都是應該或擁有或經(jīng)歷或感受的,但對于成長于特定學段的孩子來說,是否都應該將這些一股腦兒全部展現(xiàn)給他們呢?不,我認為,對于某一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教育者只應該給他這個年齡最需要的東西。這不是對學生的欺騙,而是對人性的尊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