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才學校創(chuàng)辦旨趣》中,先生明確地說:“有人誤會以為我們要在這里造就一些人出來升官發(fā)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都從老百姓中來,他們還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p>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毕壬且运@一顆偉大的愛心滋潤著無數(shù)顆童心,也培養(yǎng)出了無數(shù)的愛心。這樣的愛心,不也正是我們今天一些教育者所缺乏的嗎?
二、理解之心:“我們要懂得兒童?!?/p>
對兒童來講,師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這就是理解。
所謂對孩子的理解,用陶行知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懂得兒童”。我認為這句話至少有兩個重要的含義:第一,懂得兒童特有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第二,善于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揮兒童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陶行知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彼^“會變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師要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 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對此,先生還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話:“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么悲哀。
“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著,仿佛是候選總統(tǒng)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p>
一個偉大的教育者,對兒童的心靈世界竟有如此細膩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們只能說,陶行知先生的一顆真誠博大的愛心同時又是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教育者這樣的童心,不正是我們今天的素質(zhì)教育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軟件”嗎?
正因為陶行知先生真正把兒童看做兒童,深入他們的世界,理解他們特有的心理,所以,他同時又不僅僅把兒童看做兒童,因為他在和兒童心心相印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理解兒童不同于大人的思想感情,同時又尊重兒童不亞于大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這突出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充滿辯證色彩的兒童觀。
先生曾這樣深情地告誡師范生:“未來的先生們!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 您立刻會發(fā)現(xiàn)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您以前以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為一個小孩子,您會發(fā)現(xiàn)別的小孩子是和從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贬槍δ切o視學生創(chuàng)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壓制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他還這樣憤慨地抨擊道:“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得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這些充滿感情的話,仿佛就是針對今天我們的一些教育現(xiàn)實所說,因而今天聽起來,我們還覺得是那么振聾發(fā)聵。這究竟是因為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遠的歷史穿透力呢,還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步履太緩慢也太沉重了些?
三、平等之心:“拜小孩為老師?!?/p>
從某種意義上說,陶行知的偉大正在于他對學生真誠的平易親切。他說:“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shù),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yīng)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p>
他還說:“我們最注重師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煉。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煉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煉和感化鍛煉先生力量之大。先生與青年相處,不知不覺的,精神要年輕幾歲,這是先生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zhì)疑問難,先生學業(yè)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學生的鍛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