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振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尤其指出了進攻遼東的時間實際上只有夏末秋初的兩三個月,取勝的關鍵,就在于一個“快”字。而想要快,就要縮小規(guī)模,挑選精兵,精確制導,一攻必下。
楊廣不是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應該也讀過曹操、司馬懿取勝的戰(zhàn)例,但萬般事實,都抵不過一樣東西——面子,尤其是皇帝的面子。
為了面子,楊廣不辭辛勞,在青海高原上頂風冒雪,翻越茫茫祁連山;為了面子,楊廣寧可賠錢也要把西域的國王和商人都“請”到中原來;為了面子,他要去干以前的皇帝都不曾干過的事情。
人一旦死要面子,就會失去理性;人一旦死要面子又好大喜功,那么活受罪的就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有他周圍的所有人。
事情已經(jīng)到了這個份兒上,百萬大軍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楊廣放不下面子,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高句麗能夠屈服于隋朝的威嚴,主動請降,給他一個借坡下驢的臺階。
為了給高句麗最后一次投降的機會(也是給自己最后一次下臺階的機會),楊廣在這一年的正月初二正式下詔,宣布討伐高句麗。在詔書中,楊廣直接把嬰陽王高元稱為“小丑”,痛斥高元目無上國,無事君之心,無為臣之禮,招降納叛,居心叵測;還在國內嚴刑峻法,魚肉百姓。因高句麗的百姓不堪忍受,自己這才順從天意,前來討伐暴君,意在救民于水火。
這份詔書為楊廣出兵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也體現(xiàn)出他大國之君的正義凜然。
就在楊廣意氣風發(fā)之時,有著清醒頭腦和豐富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段文振病逝于赴前線途中。段文振死后,楊廣便興致勃勃地親自充當起了前敵總指揮(很像明朝的正德皇帝)。隋朝開國以來最為盛大的閱兵儀式正式拉開帷幕。不好啃的硬骨頭
正月初三,正式出兵。楊廣把作戰(zhàn)部隊分成24營(24路),每天派出一路,不求快速進軍,但求威風凜凜——全軍將士一定要衣甲鮮明、步履整齊,每軍之間相隔40里。足足用了40天,作戰(zhàn)部隊才悉數(shù)開拔上路。24路軍作戰(zhàn)部隊后面是楊廣親自率領的天子六軍。天子六軍護衛(wèi)著的,就是嬪妃、大臣、使團、宦官宮女、樂工匠人等為數(shù)眾多的非戰(zhàn)斗人員。
前前后后30路大軍,橫亙一千余里,敲鑼打鼓,喜氣洋洋,不像是去打仗,倒像是去遼東迎親。如果從天空中俯視,隋軍就好比是一條首尾相連、油光發(fā)亮的30截的大蜈蚣,慢吞吞地爬行在狹長的濱海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