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生態(tài)”之悖論(1)

望海南 作者:《望海南》節(jié)目組


一只小旗子懶懶散散地移動著。緊隨其后,不規(guī)則地蠕動著一堆堆白色、紅色、黃色和綠色的遮陽帽。耳邊,一刻不停的嘰嘰喳喳……這些年,這樣的風景迅速在世界各地漫延,其勢愈演愈烈。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到海南,一家三口也是被裹挾在這樣的隊伍里。只不過,我們沒有戴統(tǒng)一發(fā)放的帽子?;蛘撸菚r候還沒有遮陽帽吧!

現(xiàn)在回想起來,一周多的時間幾乎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除了南山寺有個模糊的概念,剩下的,就是兩歲的女兒在大巴車上不停地唱歌。吃什么啦,喝什么啦,玩什么啦,統(tǒng)統(tǒng)沒有概念!甚至想不起來是否見過大海!

旅游,為什么?

2005年初,在東南亞爆發(fā)海嘯一年后,我們受國際旅游組織的委托,拍攝一部《海嘯后四國行》的紀錄片。在從馬累機場坐快艇去天堂島的途中,隨機采訪一位美國游客。他已經(jīng)-四次來馬爾代夫旅游,而且每次都在天堂島。

一個小島值得四次光顧嗎?美國人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馬爾代夫只做三件事:冥想、潛水、談情說愛。”城市化,讓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變越快。如果旅游還不能讓靈魂稍稍放松一下,為什么還要花錢買罪受呢?

海南,是一個必須深度體驗,才能感受其妙處的地方。南山大佛默默地佇立在大海中,陰天,雨天,日出,日落,都是完全不同的景致。這一點,到此一游,永遠意識不到!吃不一樣飽一樣,穿不一樣暖一樣。這樣的話,也只有見慣風浪的海南人才能坦然接受。歇一歇,喝杯 老爸茶吧……

也是在2005年,9月,我們奔赴葡萄牙采訪。在歐洲的“天涯海角”——羅卡角,我們遇到了兩個德國老太太,一個七十八,另一個八十七。近黃昏,海風凌厲,兩個老人衣衫單薄,光著腳,定定地坐在巖石上。

我們問她們在等什么,兩個老人笑瞇瞇地回答:等著看歐洲大陸的最后一抹陽光?!傲_卡角的太陽緩緩落下,這是歐洲大陸的最后一抹陽光?!?這句話,后來出現(xiàn)在《大國崛起》的第一集。我向往這樣的旅游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