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懸海外的“另類中華史”(1)

望海南 作者:《望海南》節(jié)目組


三亞荔枝溝鎮(zhèn)落筆峰。在嶺東懸崖下距地面約六米高的地方,有一個朝南的洞穴。洞頂中部,有兩根形似毛筆的鐘乳石垂吊而下,水珠從筆尖時不時落下,在“巨硯”上濺起陣陣水花。

“落筆洞”因此得名,成為海南之南的名勝。

1983年初,考古工作者在洞內(nèi)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古人類活動的遺跡。數(shù)千年來,這個孤懸海外的島嶼和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人們,第一次贏得了被重新認識的契機。

接下來的二十年間,這里共清理出遺存面積七十平方米,發(fā)掘出八枚人牙化石,上百件石制品、骨角制品標本等文化遺物,以及幾百件動物化石和七萬余件貝蚌殼。同時,還有大量用火的遺跡。

令人意外的是,在動物化石中,竟然有華南虎!海南自古無老虎的說法不攻自破。海南島與陸地分離的時間,也被畫 上了問號。

這是已知中國最南端的一處人類活動遺存。經(jīng) 碳14年代測定,出土遺物和堆積物距今約一萬年。它的發(fā)現(xiàn),把海南島上的人類歷史,由幾千年上推到萬年以前。

將落筆洞遺址與中國嶺南同時期的廣西白蓮洞、廣東黃巖洞和獨石仔洞等遺址相對比發(fā)現(xiàn),它們在基本文化面貌和特征方面比較一致,同屬于嶺南地區(qū)早期洞穴文化的范疇。

專家據(jù)此推斷,在距今一萬年前,地球氣溫的變低使瓊州海峽水位下降,變成了一座“陸橋”。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落筆洞人和華南虎等非本土動物一起,通過“陸橋”,踏進了海南島。

一幅人與自然相依、相搏的歷史畫卷,就此徐徐展開。

幽靜的熱帶雨林中,覓食的華南虎在自由徜徉;海南長臂猿在樹梢間恣意擺蕩;亞洲象在散步的同時,享用著豐盛的美餐;而膽小謹慎的赤麂一邊飲水,一邊警惕地東張西望;不遠處,求偶的雉雞拖著華麗的長尾巴,“呃、呃、呃”地叫個不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