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見吧,我的青春時代”(2)

基辛格:大國博弈的背后 作者:(美)沃爾特·艾薩克森


在菲爾特逗留期間,基辛格還找過兒時的伙伴。大部分遷走,留下的死在集中營。唯一的幸存者是他的同學(xué)和球友赫爾莫特·雷斯納爾,基辛格在一個非猶太人家庭找到了他。1941年,雷斯納爾全家和全城所有最富的猶太人都被運去北邊數(shù)百英里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雷斯納爾的父母和近五萬名猶太人死于饑餓、醫(yī)學(xué)試驗和其他殘酷刑罰。雷斯納爾和其他兩萬余人于1945年4月被及時趕到的巴頓將軍率領(lǐng)的第三軍解救。他輾轉(zhuǎn)回鄉(xiāng),找熟人棲身?;粮裾业剿莾簳r,雷斯納爾立刻認(rèn)出了老同學(xué)?!八茏匀?,很熱情,也很有同情心。”雷斯納爾回憶說。不過兩人談起往事時都極力克制著情緒。雷斯納爾稱:“后來亨利告訴我說,那次我跟他說起過去的事,如果當(dāng)時我忍不住哭了的話,他很可能會聽不下去?!边^后,基辛格一連幾個月對雷斯納爾問寒問暖,接濟家用,直到老同學(xué)身體完全康復(fù)。一年后,雷斯納爾準(zhǔn)備移民去紐約投靠姑媽前,基辛格給雷斯納爾的姑媽寫了封長信,告訴她如何做好準(zhǔn)備。信中,他揭示了從大屠殺幸存者們了解到的一些痛苦的生存經(jīng)驗:

我覺得有必要給您寫封信,因為美國國內(nèi)對那些在集中營待過的人士有著完全錯誤的認(rèn)識……

集中營不只是死亡作坊,它們也是考驗場。那里的人們都堅忍不拔,為的只是活下去,除了自己的命,他們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任何哪怕最小的疏忽都是致命的錯誤。集中營里滿是骯臟和瘋狂,人命賤如草芥,活在其中必定得在精神和意志上有超人般的能力,才能獲得求生的意志。知識分子、理想主義者、德行高尚者統(tǒng)統(tǒng)沒有機會……一旦下定決心想要活命,就必須抱定一個目標(biāo)堅持到底,這些對生活在美國國內(nèi)、受到保護的人們而言都是無法想象的。要想活命,就不能為凡夫俗子的道德綱常所羈絆,必須拋開常人的道義標(biāo)準(zhǔn),不顧一切地保住自己。只有通過撒謊、欺騙、想方設(shè)法填飽肚子才能求得茍活。老者、弱者沒有機會。

突然有一天,解放了,自由了。但幸存者們并不在正常的人性生活的范疇之內(nèi)。他們學(xué)會的是,回憶過去意味著悲傷,悲傷又代表著軟弱,而軟弱是死亡的代名詞。他們曉得,既已挺過了集中營生活,獲得自由后的生存更不在話下。因此他們唯一所求的——就像在集中營中只求活命那樣——就是在安詳寧靜中生活下去,也完全不管不顧人們?nèi)绾慰创麄儭拖裨诩袪I里完全不再顧及正常人的禮儀道德那樣??偠灾?,他們不希望任何憐憫和施舍。憐憫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和神經(jīng)質(zhì)。

如果您認(rèn)為即將到來的是個受過沉重打擊和遭遇挫敗的男孩的話,您就大錯特錯了。赫爾莫特是個男人。他經(jīng)歷的事情比許多人一輩子見到的還多……赫爾莫特會比較希望能夠自立一些,不愿人們遷就他,他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但是,是靠自己建立的生活。

雷斯納爾的確過的是自己建立的生活,終其一生。他在長島開起了雷斯納爾化學(xué)有限公司,在新海德公園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

基辛格這封信觸及一個在他今后職業(yè)生涯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主題,即道德和現(xiàn)實主義之間的張力問題,至少在他自己看來,這一張力是存在的。他在冷酷的現(xiàn)實主義者(大屠殺的幸存者)和“德行高尚者”(在殘酷環(huán)境中必死無疑的人)之間進行對照,并提出:生存有時要求人們放棄堅守道德標(biāo)準(zhǔn),這對在保護傘下生活的人們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多年后,基辛格仍不時將強調(diào)道義原則等同為示弱。其實,可以用下面這句他描述大屠殺受難者的話來形容基辛格自己:“他們已經(jīng)見識過人性中最邪惡的一面,誰又能因為他們疑心太重就對其橫加指責(zé)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