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在19世紀90年代使用這樣的語言,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活躍在戰(zhàn)敗的中歐諸國的排猶分子使用同樣的言辭也就不奇怪了,盡管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實際上,早期國家“社會黨”人或“人民”黨人針對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宣傳,最為有趣的一點就是非常缺乏創(chuàng)意。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迪特里?!ぐ?ㄌ卦?919年對“所有勞動階層”發(fā)表的演講:
羅斯柴爾德銀行擁有400億美元的資產……他們只需要管理自己的財富,只需要看著它得到妥善的處置,他們無須工作,至少不用從事我們所理解的工作。但是誰給他們以及與他們類似的人如此巨額的金錢呢……是誰?是你,不是別人就是你!這是確切無誤的,那是你的錢,是你辛辛苦苦掙到的血汗錢,但卻鬼使神差地跑到了這些貪得無厭的人的保險箱里。
這與19世紀40年代后法國、德國的激進分子一直鼓吹的言論沒有什么不同。另外一個早期國家社會黨人將羅斯柴爾德家族描述成是“猶太人問題”的典型,他呼吁解決這些問題,這個人便是阿道夫·希特勒。1921年5月,在納粹報紙《民族觀察員》(Volkische Beobachter)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希特勒將羅斯柴爾德家族視為猶太資本家團體中的一員,這些資本家控制了社會主義派別的媒體。1922年,他至少在兩次演講中提到了同一個問題,“(我們要弄清楚兩種人之間的)重要區(qū)別,即偉人的業(yè)績和羅斯柴爾德成員的貪婪。諸如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這樣的人,通過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倡導者的角色,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額的國家財富;而羅斯柴爾德家族資助了戰(zhàn)爭、革命,并通過貸款把人們變成了利息的奴仆。”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在他的《20世紀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希特勒在演講中用了過去時態(tài)并非偶然,因為到20世紀20年代時,在法蘭克福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已不復存在,而且剩余的三家分行,即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羅斯柴爾德銀行也不再扮演德國經濟的重要角色。不過這并沒有阻止納粹黨人上臺之后,一再利用羅斯柴爾德家族作為排猶宣傳的一個主題:古老的傳說再次傳開,并且添油加醋地刻畫了希特勒極為憎惡的各種族人物。例如,埃伯哈德·穆勒的話劇《羅斯柴爾德贏得滑鐵盧戰(zhàn)役》(Rothschild Wins at Waterloo,1936年)描繪了內森站在戰(zhàn)場上,高聲吟唱:“我的金錢無所不在,我的錢是友好的。它是世界上最友好的一支力量,它肥碩,圓得像顆子彈,還帶著笑容?!薄拔业淖鎳莻惗刈C券交易所?!薄坝呢敻欢颊莆赵谖业氖掷?。”1938年5月,尤利烏斯·施特賴歇爾“反猶展覽”赴維也納展出時,與穆勒類似的論調再次出現(xiàn),因為施特賴歇爾為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展品專門開辟了一個房間。后來在法蘭克福展出時,還展出了一份偽造的“信箋復印件”,信箋是邁耶·阿姆謝爾寄給“一位英格蘭銀行家的”,內容似乎解釋了老邁耶“如何計劃將5個兒子派到歐洲各地,以控制所有異教徒的商業(yè)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