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參加游行的人員全部在羅馬城外的馬爾斯廣場集合,并排成豎列。那天的馬爾斯廣場遠遠望去,盡是像蛇一般蜿蜒的隊列。凱旋儀式舉行時全國放假,因此無論是游行隊伍經過街道沿途還是首發(fā)地馬爾斯廣場都是人山人海。游行隊伍集結完畢后,獨裁官愷撒在 24名警衛(wèi)的簇擁下出場。全體將士在軍團長的號令下,統(tǒng)一高舉右手整齊地向愷撒敬禮。這種“羅馬式敬禮”如今在關于納粹的紀錄片中仍能見到,最初出現(xiàn)在墨索里尼軍營中,接著希特勒也沿用了這種形式。雖然納粹黨只是在敬禮形式效仿了古羅馬,但人們也認為種族主義的納粹在任何方面都沒有資格沿用主張民族共榮的羅馬傳統(tǒng)。不過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敬禮方式確實比英美式看起來更加氣派。此外墨索里尼還在其他方面都效仿了古羅馬:他倡導的“法西斯主義”就來源于古羅馬侍衛(wèi)手捧的象征權威的束棒;他將軍隊稱謂從師團改成軍團并引入了古羅馬的敬禮儀式;將手中最精銳的軍團更名為“第十軍團”以強化意大利軍團。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果,如諸位所知,他并未如愿。人們常說,形式雖重要但實質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墨索里尼就是最好的例子。
主角愷撒到場,慶祝凱旋的游行正式開始。隊伍最前面的是元老院議員及政府高官們,按照古羅馬的習慣,文官在前武將隨后。樂隊緊隨其后。之后是滿載戰(zhàn)利品的馬車隊列。為了讓圍觀群眾大開眼界并為勝利成果震撼,戰(zhàn)利品并不是簡單地在馬車上堆成一堆,而是以精心的形式展示。馬車過后是描述戰(zhàn)爭情景的展示牌隊列:在慶祝高盧戰(zhàn)役時,展示牌上描繪著代表羅馬軍隊的銀鷲旗在高盧地圖上飄揚,萊茵河上架設的橋梁,及阿雷佐戰(zhàn)役后敗將維森蓋托里克斯跪在愷撒腳下的情形;在慶祝打敗本都國王法爾納凱斯時,展示牌上記載了愷撒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征服”;在慶祝擊敗努米底亞王尤巴時,展示牌上描繪尤巴與龐培余黨佩托雷烏斯互刺,以及小加圖掏出自己內臟的情形。這些展示牌將凱旋儀式裝點得更實至名歸。羅馬和希臘不同,更加注重對普通市民的宣傳策略,因此在當時繪圖、文字形式的展示牌非常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