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年大學畢業(yè)后去了西藏,回到內地后就在重慶歌樂山下工作,這工作讓她充滿激情而又珍惜。然而,當她發(fā)現自已競競業(yè)業(yè)一字字寫出的宣傳材料并不真實時,她非常痛苦。為了生計,她不敢貿然放棄這份工作,但她終究是她父親的固執(zhí)的女兒,她最不可能放棄的是誠實。她做到副館長了,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就要趕上評職稱了,她說,高級職稱,不評也罷。
歌樂山下的故事卻選擇了孫丹年。她不僅是不再撒謊,而且要尋找真相。
我和她是因為文學交往的,我讀過她的小說,以我的專業(yè)眼光看,她的語言,她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對細節(jié)的捕捉,真的很有才華。
我問過她,怎么不寫小說了?
她說:沒有動力。
她別無選擇地走向了歷史。
孫丹年命中注定要寫這樣一本書,寫這本書是她最好的自我救贖。
孫丹年認為,中美合作所的研究還有待深入,這或許不是一本最全面最權威的關于中美合作所的著作,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可靠可讀的書。
曾經受過的仇恨的殘酷的教育,讓尋求真相的過程,充滿疑慮和恐懼,這是孫丹年的壓力,也是動力。她說“膽怯地伸手,悚然扣問歷史”,不是在海峽的這一邊長大的中國人,不能體會這“膽怯”“悚然”背后的辛酸與心悸?!澳懬印薄般と弧币沧寣O丹講述她發(fā)現的歷史,交代她的判斷的時候,難免絮絮叨叨,一反她過去明快的語言風格。這就將作者探索真相的困難,內心的糾結與掙扎讓讀者一攬無余。
這本書對于我的同代人來說,是珍貴的,對于受過與我相似的歷史教育的上一代與下一代來說,是必須要讀的。因為我們與孫丹年一樣,需要再教育,需要一個自我的救贖。
2011-6-11
趙曉玲,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曾任重慶《紅巖》文學雜志副主編。作品主要有長篇兒童小說《獨生女》、散文集《宋詞有魂》、歷史紀實《盧作孚的夢想與實踐》《盧作孚的選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