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我閱讀1943年3月1日美國《時代》周刊時,卻又注意到,至少在當時的外國媒體眼里,宋子文并不屬于與蔣介石關系密切的人。這期《時代》的封面人物是宋美齡,除了封面人物的報道之外,《時代》還用一個頁碼的篇幅發(fā)表題為《蔣身邊的人》的文章,并配發(fā)一組人物照片。文章首先寫道:
蔣介石委員長身邊的人是一個“幫派”,如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政府班底,或者俄亥俄共和黨的組織以及相同情況形成的幫派。這些人個性強,鋒芒畢露,但又頗能忍辱負重。這些人是委員長諸多面貌的不同反映。不管怎么說,他們是一批吃苦耐勞的人(《時代》,1943年3月1日)。
文章以下面的順序介紹了“蔣身邊的人”:陳布雷、何應欽、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張群、陳誠、戴季陶、王寵惠、王世杰、董顯光。“四大家族”中的蔣、孔、陳三家均在其列,唯獨宋子文除外。我感到好奇,后來,又閱讀一些相關著作后才發(fā)現,其實不僅僅限于《時代》的記者,當年的不少西方人士通常都習慣于把宋子文與蔣介石看作不同的人?;蛘哒f,在宋、蔣與共產黨相對立的共性之外,海外人士更樂于看到他們的差異與矛盾。
1944年12月18日,宋子文成了這一天出版的《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兩個星期前,他剛剛在重慶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長。
封面選用一幅宋子文的彩色標準肖像畫。他身著灰色西裝,白色襯衫系著一條藍色方格圖案的領帶。方方正正的臉龐,戴一副眼鏡,眼神不活潑但也說不上沉穩(wěn),似乎更近于平靜?!巴ㄍ鶆倮穆吩谇捅谥稀薄凇爸袊乃巫游摹钡姆Q謂下面,《時代》用了這樣一句說明。
“峭壁之上”,簡單的幾個字勾勒出1944年中國的嚴峻局勢: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的沖突白熱化,最終關頭羅斯福總統(tǒng)不得不將他召回;盟軍在這一年6月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與東線的蘇聯戰(zhàn)場相互呼應,歐洲戰(zhàn)場接連告捷,與此同時,日本軍隊卻在中國戰(zhàn)場上大舉進攻,使中國面臨著自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美國特使赫爾利的延安之行以失敗告終,國、共兩黨繼續(xù)對峙,抗日戰(zhàn)爭尚未結束,內戰(zhàn)的陰影卻越來越濃重??在這樣一連串令人目不暇接而又忐忑不安的場景中,中國走到了1944年的尾聲。
正是在此情形下,自1939年以來一直兼任行政院院長的蔣介石,終于在1944年12月4日讓出這一職位,改由時任外交部長的宋子文任代院長。
毫不奇怪,宋子文這樣一位出生于牧師家庭,和宋氏三姐妹一起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人,他身上那些與蔣介石有所不同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yǎng)、行事風格等,更讓美國人有著濃厚興趣和偏愛。在《時代》的報道中,宋子文精明能干,其性格與作風也與其他政府官員頗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