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年間,楚國有位子綦先生,是楚昭王的庶弟,家住城南郭,人們叫他南郭子綦。他曾任楚莊王的司馬,聲名顯赫。后來突然開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于是拋開一切世俗欲望,飄然隱去,在深山茂林中潛心修行。
話說某天子綦先生靠著幾案靜坐,仰首向天,緩緩噓氣??此敲H蛔允У臉幼?,真好像靈魂脫出了軀體。
他的學生顏偃,又名子游,這時正侍立在跟前,見老師今日的精神狀態(tài)貌似不大對勁,于是問道:“老師您這是怎么啦,有沒有事???修道的人形體誠然可以像干枯的樹木,其內(nèi)心也就是精氣神,難道也可以像冷卻的灰燼嗎?老師您今日憑幾而坐,跟往昔憑幾而坐的情形迥然不同了啊。”
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嘛!往昔我‘坐忘’的是外物的存在,今天我連自身的存在也‘坐忘’了。你知道嗎?‘坐忘’的要訣在于‘致虛守靜’。離形去知,無物無我,既忘其跡,又能忘其所以跡者才是得道高人。‘坐忘’的修煉有高低之分。這其中的差別,打個比方來說,正如聲音一樣有三種不同:有人籟,有地籟,還有天籟。你聽慣了人籟,未必能留意到地籟;你留意到了地籟,卻未必能注意到其中還有天籟?。 ?/p>
子游說:“學生冒昧懇請老師指點講明這三籟?!?/p>
子綦說:“大地打嗝吐出一種氣息,它的名字就叫風。這風不發(fā)作則已,只要它一發(fā)作,整個大地上數(shù)不清的竅孔都會打破沉默,變得怒吼起來。你總不至于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吧?長風呼嘯山林,那些百圍大樹上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卯眼(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牲圈(圈圍牲口的柵欄),有的像舂臼(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洼,有的像淺池。風吹竅吼,萬籟齊鳴。如湍急的流水聲,如迅疾的箭鏃聲,如大聲的呵叱聲,如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號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蕩,像鳥兒鳴叫嘰喳,前面在嗚嗚唱導,后面在呼呼隨和。起小風就有小的應和,來大風便有大的交響。等到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留意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
子游說:“學生略懂。地籟是風吹萬物的竅孔鳴響,人籟是人吹簫籟的絲竹樂聲。敢問什么是天籟?”
子綦說:“你的悟性還不夠,得多多修煉。你要是真懂得了人籟和地籟,天籟也就在其中了。讓風繼續(xù)吹,吹過萬物,吹入你心??幢姼[不同,應和各異。但風聲四起和消停,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都是出于自身的天賦構造,除了道,發(fā)動者還能有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