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輩子裝腔作勢,與女性展開辯論,把時間用在擔心自己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地位和尊重,所有這些行為都意味著他們內(nèi)心那些更具建設性、創(chuàng)造性、令人愉快的情感能量在不斷流失。這些男人與大多數(shù)女性的關系都是失敗的,因為他們不能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女性建立關系。
此外,至少在過去,男人和男孩們對于表現(xiàn)出標準的男性行為模式一直感到有壓力,無論這些行為模式是不是符合他們的性格,他們試圖從不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或是從不哭泣,只穿符合常規(guī)男性風格的衣服,避免自己的職業(yè)、愛好和興趣被認為女性化。作為成年人,為了更高的職位、工資和更好的房子、衣服,為了讓他們的家庭過上自己所能負擔的最體面的生活,他們大多數(shù)會強迫自己投入無休止的、充滿競爭性的奮斗之中。
換句話說,男人也是性別刻板形象的受害者,是一種要區(qū)別于女性、自我強加的行為模式的受害者。
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形象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當女人被認為能力有限,并期望她們扮演一個以被動為主的角色時,男人就覺得自己有責任成功進取,并且要忽略自己的情緒情感。兩性都需要從這種束縛中解放出來。
精神病學家很早以前就認識到良好的男性或女性身份認同的重要性,在對一些病人的治療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盡管這些人在理智上知道自己的性別,但在感覺上還是搞不清楚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或者希望自己是相反的性別,或者確實在感覺上和行為上表現(xiàn)的像是與自己的性別相反。
我曾經(jīng)認為,父親理所當然地要幫助兒子培養(yǎng)強大的男性身份認同,給他買玩具汽車和手機,分配他做打掃院子和車庫的工作,和他聊關于各球隊技術水平的話題,同時,他要給女兒買玩具娃娃,和她聊完全不同的話題。我很后悔地記得自己對主張男女平等者的嘲諷,因為我曾在早期著作《斯波克育兒經(jīng)》中說,父親對女兒的欣賞也許會表現(xiàn)在贊美她的新裙子或是她烤的小點心。
現(xiàn)在我堅信,盡管性別認同在心理學意義上十分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性別感到舒適自在,但是過于強調(diào)服裝、玩具和家務種類上的區(qū)別是沒有必要的,實際上,有時這種過分區(qū)別還是有害的。女孩和男孩對女性和男性最初的感覺不僅來自于對同性別父母的認同,也來自于他們性腺分泌和身體外形。
當一位父親把嚴格區(qū)分兒子和女兒的玩具、家務和衣服當作一件大事的時候,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都大抵表達出他對于自己是否足夠像個男人的不確定感。我還記得我的兒子3歲時想要一個娃娃,他媽媽建議給他買,而我焦急憤怒地說“不行!”所有男人都多少有些擔心他們自己是否足夠男人,但是歐洲科學家注意到,在美國,男人們尤為強烈地害怕被認為娘娘腔或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