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外公的文化情懷與外婆的奢華嫁妝
“家里有萬頃良田,每年有十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親可能是因為很早就離開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沖出了舊式家庭的藩籬,一心鉆進了書堆里。這個家庭帶給他的最大便利和優(yōu)越條件是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買書?!?/p>
這是沈龍朱的二姨媽張允和在《親愛的父親》中的文字。合肥的家業(yè)很大,但是沈龍朱的外公張吉友把錢拿來,在蘇州辦了樂益女中。
我二〇〇六年到蘇州拜訪了依舊居住在樂益女中舊地上的沈龍朱的五舅張寰和。老人告訴我:“我們小時候家里挺大的。每個孩子還都有一個奶媽、一個保姆。奶媽走了以后就是保姆照顧。不吃奶的就叫‘干干’。我的干干很可憐,我一歲多她就死了。后來就大姐的‘干干’和大哥的‘干干’都照顧過我?!?/p>
為了樂益女子中學,外公張吉友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財產。蘇州學者余心正說:“他獨立辦學,沒有絲毫奴顏媚骨。不接受當局撥款,不要教會一分資助。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免費生,招貧寒子女入學,把樂益辦成新式中華女校,容納各種先進思想。尊重教師的人品學識,尊重學生個性和人格。保持教育的先進性、純潔性、大眾性。”
外公家底殷實,但是他卻“不做官、不納妾、不打麻將,不沾煙酒”。“對子女教育耐心平等,講明只留知識,不傳家產。”(余心正:《啟蒙教育家張冀牖》,見《浪花集》)
沈龍朱的外公在合肥時,娶了揚州鹽商家的女兒陸英為妻子,那時候張吉友才十七歲。據說揚州陸英家陪來的嫁妝放滿了一條街,把合肥張家府邸的幾進院落的家具,都換成了紫檀的。陸英為張吉友生了十四個孩子,活下來九個。她在生第十四個孩子的時候,去世了。她臨終前把所有帶孩子的保姆都叫到身邊,每人給了兩百塊大洋,愿她們把孩子們拉扯到十八歲。做完這事,陸英就去世了。果然,這些保姆,每人帶一個孩子,真把孩子們帶到了十八歲。沈龍朱從母親、姨媽和舅舅們回憶保姆的文章中了解到了外公外婆的早年故事。
沈龍朱的親生外婆去世時僅三十六歲。后來張吉友辦學娶了學校的女教師韋均一。沈龍朱說:“媽媽的親媽媽,因為去世早,我沒有見到。母親的繼母,在蘇州我們都見過。她是樂益中學的教員,也當過校長?!边@個外婆和外公又生了一個孩子,這就是沈龍朱最小的舅舅張寧和。她們姐弟名字的寓意是,所有男孩子都有寶蓋頭,要支撐家業(yè);女孩子都有兩條腿,意思是要走出去嫁人。而沈龍朱的二姨媽張允和在回憶時深情地說道:父親對我們四個女孩子尤其鐘愛,他為我們起的名字不沾俗艷的花草氣: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來有人在文章中說,張家女孩子的名字都帶兩條腿,暗寓長大以后都要離開家。我想,父親從小給了我們最大限度的自由發(fā)展個性、愛好的機會,讓我們受到了盡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們不同于那個時代一般的被禁錮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們能邁開健康有力的雙腿,走向社會。
正是前面這四個女孩子,使得張家的名望在張家沉寂很多年后,依然為世人所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