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在下一章節(jié)中詳細講述開放社會的理念。在此之前,我想著重探討不完全理解(或稱易犯錯性)。我大致同意波普的觀點,但我有必要進一步深化了解其體系。波普說,我們有可能是錯的,但我認為我們一定是錯的。我將它稱為徹底易犯錯性(radical fallibility)。我的依據是:我們能夠對現實有一定的領悟,但是我們了解得越多,等待我們理解的事物也越多。面對這個移動的靶位,我們將知識過度延伸到一些不太適用的領域,我們獲得的知識也將因此不堪重負。即便是對現實正確的解釋也注定會產生曲解。這個觀點與彼得原理類似。彼得原理聲稱,每個有能力的職員都會被提升到更加高級的職位,直到他不能勝任為止。
我的觀點在認知語言學家,特別是喬治·萊考夫的發(fā)現中找到了依據。萊考夫認為,語言往往依靠隱喻來表達,而非嚴密的邏輯。隱喻的作用方式是:把一種情況中的觀察結果或者屬性特點移植到另一種情況中,而這個移植過程難免會進行過度。這在科學方法的案例中得到了清楚的印證??茖W是獲得知識的有效方式,這樣一來,它似乎與“我們一定是錯的”這一徹底易犯錯性的假說相矛盾。由于自然科學大獲成功,社會科學家就會不遺余力地模仿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我們再看看古典經濟學理論,它所使用的均衡理論就是對牛頓力學的模仿。因為在金融市場中,預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聲稱市場趨于均衡的觀點與事實是不符的。理性預期的理論歷經重重扭曲,創(chuàng)造出一個以均衡為常態(tài)的人為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現實必須服從于理論,而不是理論必須適應現實。徹底易犯錯性假說正適用于這類情形。
即使社會思想家的研究方法無法達到科學方法的規(guī)則和標準,他們也會千方百計地用科學的外衣來偽裝理論以獲得認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爾·馬克思都宣稱,他們的理論在自己身處的領域能夠決定事物的發(fā)展進程,因為它們是科學的理論(當時人們認為科學定律是確定性的)。波普成功揭露了這些理論,特別是馬克思的理論。波普表示,這些理論無法根據他的方法論體系得到驗證,因此它們不具備科學性。但波普的驗證還不夠徹底,他沒有發(fā)現,社會現象的研究會遇到自然科學研究中所沒有的障礙——人的不確定性原則。因此,對自然科學的盲目模仿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一般均衡理論和理性預期理論都和現實南轅北轍。這些例子證明,原本能夠導出正確結論的方法,如果遭到過度利用,將因為負荷累累而不再有效。
試想一下,如果我的異議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且一般均衡理論以及理性預期理論都遭到摒棄,它們就不再是徹底易犯錯性的例子了。這也表明我的假設存在致命的缺陷:它不一定正確。正如波普的驗證還不夠徹底,我是驗證過度了。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錯的,而且錯誤觀念也能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