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知道的理財方法
追溯歷史,中國較早完整清晰地闡述百姓致富之道的當數司馬遷,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從先秦到漢初一些著名工商業(yè)者、商人發(fā)家致富的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致富要依靠一技之長,人們?yōu)橹赂欢钟械募妓嚥环指叩唾F賤。只要是靠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財富,就是“本富”,這樣的人就是“賢人”。司馬遷并不贊同農為“本”商為“末”的儒家觀點,提倡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自由競爭。
巧合的是,那些專注于中產階級特點研究的西方專家們發(fā)現,中產階層中占絕對數量的人,“富”非世襲而來,他們是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富起來的,他們是“自由”和“競爭”市場經濟制度的受益者。也正是這樣的成長經歷,促成了中產階層特有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特征:大部分人追求事業(yè)和財富,一生勤勉,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現存秩序有較強的認同感。因此,西方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的共同觀點是:中產階級是一個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社會的基礎。
如何富有?如何更富有?一般情況下,中產階層會對這個問題持有下列態(tài)度:
靠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不相信一夜暴富。一個實例可以證實這個觀點,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彩民中七成是低收入者,少見中產家庭的影子。無獨有偶,美國學者在研究中產階級的投資風險偏好時也發(fā)現大部分中產家庭持有存款和債券,不會冒險去投資股票。中產階層不肯冒險投資曾經被視為是保守、不思進取的表現,并淪為社會學家的批判對象。但是,最新的研究觀點認為,中產階層是“天生”的改革派,他們反對靠特權獲得富貴,對公平競爭的現代社會充滿向往,因此,會積極推動社會的改革和改良。堅持“靠勞動致富”的價值觀意味著必須長久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長久保持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緊跟社會發(fā)展的腳步。因此,勤勉一生是必須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