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飛虎隊員(1)

第二次握手 作者:張揚


17、飛虎隊員

云貴高原地域遼闊,長期閉塞,貧窮荒涼??箲?zhàn)以來許多軍事單位涌入,大批機關學校內遷,成千上萬的難民流落至此,才變得兵荒馬亂、熱鬧喧囂起來。

一輛“木炭車”像老牛般哼哼唧唧地爬行在從貴陽通往昆明的公路上。這種汽車的側面或后面安裝著一個爐子,利用爐內木炭不充分燃燒產(chǎn)生的一氧化碳代替汽油驅動汽車,開得很慢,爬坡更慢,必須經(jīng)常停車給爐子添炭和鼓風。

這是一輛破舊不堪而又滿載貨物的“道奇”車,駕駛室里有兩個人,一個是司機老田,一個是蘇冠蘭。這種車在世界上最簡陋的公路上居然爬行了一兩千里,真是奇跡。蘇冠蘭就是這樣學會駕駛汽車的。

剛隨學校內遷到成都,蘇冠蘭便向民間中草醫(yī)討教,跟藥用植物學者合作,從南方野生植物中提取和制備了多種麻醉藥、鎮(zhèn)痛藥、抗菌消炎藥和能提高免疫力的藥物。而他最重要的成就在抗瘧藥物領域。

瘧疾是人類一種古老的疾病,也是典型的熱帶病。歐洲人到達南美洲后,發(fā)現(xiàn)印第安人能用一種名叫“金雞納”的樹皮煎水治愈瘧疾。后來從這種樹皮中找到了具有抗瘧功效的生物堿奎寧。此外,南美洲還有好幾種同屬同功效植物??傊厦乐奘怯刑烊豢汞懼参锏?。那么,中國有沒有?蘇冠蘭發(fā)現(xiàn)古代典籍記載了“青蒿”的抗瘧功效,而這種野生植物遍布從東北到西南的中國大地??墒菍碜赃|闊地域的幾百個標本進行測定的結果,大多數(shù)青蒿并無抗瘧效能,少數(shù)標本有低微藥效,且無法提取有效成分。只有兩個來自川、鄂、黔交界處深山中的標本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抗瘧性。

蘇冠蘭組織了七個志同道合者,帶著瓊姐從美國寄來的設備和器材出發(fā)了,先是乘坐破舊汽車,后是人扛馬馱,在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嶺中出沒,搜集青蒿樣品進行分析測定。迷路遇險,風餐露宿,雨雪圍困,蟲蝎叮咬,猛獸襲擊和饑渴折磨成了尋常事,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某處山谷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奇異青蒿,葉片和莖桿明顯呈紫色,其提取物具有強大的抗瘧功效,且沒有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與奎寧鹽類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機理也大不相同。蘇冠蘭將這種新型抗瘧藥取名“蒿紫”。

正在此時戰(zhàn)場形勢發(fā)生變化:日軍占領仰光,乘勝北進,企圖包抄中國的戰(zhàn)略后方。一九四二年一月,盟軍中國戰(zhàn)區(qū)成立,中國派十萬遠征軍赴緬甸作戰(zhàn),重創(chuàng)日軍,但自身傷亡亦達五六萬人。緬甸氣候炎熱,森林沼澤密布,隨著溽暑雨季來臨,條件更加惡劣,大批官兵感染瘧疾,而藥品的運輸和供應非常困難。

正常情況下,一種藥物從初始研究到臨床使用要經(jīng)歷幾年或十幾年。但現(xiàn)在不能這樣。蘇冠蘭小分隊遵照大本營指令雇用農(nóng)民對“奇異青蒿”進行粗加工后大量制備“蒿紫”運往前沿和疫區(qū)。眼前這輛“木炭車”上滿載的就是“蒿紫”。蘇冠蘭負責押運,還要把貴陽醫(yī)學院和小分隊的幾十份標本及樣品送西南聯(lián)大進行檢驗或鑒定,還想順便看望妹妹和父親。

內遷重慶的國家觀象臺由趙久真繼任臺長。內遷昆明的紫金山天文臺改稱鳳凰山天文臺,由黎濯玉任臺長。德高望重的蘇鳳麒仍是國家觀象臺特聘“首席科學家”和鳳凰山天文臺“首席天文學家”,他還兼著西南聯(lián)大教授。鳳凰山設備簡陋,生活艱苦,只能勉強維持太陽黑子常規(guī)觀測等研究。在極其困難的戰(zhàn)時條件下,六十三歲的蘇鳳麒披掛上陣,帶領一批科研人員長途跋涉數(shù)千公里,遠赴甘肅臨洮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次現(xiàn)代日全食觀測,并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日全食影片,隨后發(fā)表的《日機轟炸下的日食觀測》轟動了國際天文學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