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時間讀完三百多頁的《編織會》,隨著書頁的翻動,心情隨著故事情節(jié)起起伏伏,對于主人公瑪麗的悲痛感同身受。
書中對于那種失去摯愛的悲傷描寫深刻至極,主角瑪麗在失去了5歲的女兒斯特拉之后,一蹶不振,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在母親的建議之下,她加入了一個編織會。她開始嘗試用編織來填滿自己的時光,編織會的每個女人輪流教給瑪麗一種新的編織技巧,與此同時,她們也對瑪麗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最終,使得瑪麗敞開心扉,講出了自己的悲傷故事,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
故事中失去孩子的瑪麗,錯失良緣的斯嘉麗,難以尋回自己的露露……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個不愿提及的過去,而她們所失去的是自己曾捧在手心的幸福,她們用編織挽救了自己的生活。
編織對于書中的女人們不僅僅是一項手工勞動,她們將編織當(dāng)成祈禱,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她們彼此支撐,無需太多語言,也沒有過多虛假的溫情,只是在一針一線中傾訴自己的過往,同時給被幫助人以力量。
所謂的編織會在我看來是一個悲傷治愈所,每個人的每個故事都給予了瑪麗走出悲傷的溫暖力量。
這不是一本空講大道理的小說,沒有過多華麗的語言,只是將一個個的故事娓娓道來,卻給與了身為讀者的我一種久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