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宋代詞壇上的一座仰止高山
歐陽修在北宋文壇上的地位類似于唐代的韓愈,被稱為文壇泰斗。對歐陽修來說,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可能是一個最為高興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他碰到了最杰出的學生蘇軾。在那年那月的考試中,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后高呼“快哉!快哉!”,他還斷言:“更三十年,無人道我也。”事實證明歐陽修沒有看錯這位好學生,蘇軾果然不負恩師厚望,又成為了一座令后人仰止的高山。
一、蘇東坡的成長歷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
蘇軾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蘇洵,就是《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小時候,蘇軾就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文筆,才十幾歲就“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看到兒子才華橫溢,蘇洵一面高興,一面擔心,因為他覺得這個兒子與他的另一個兒子相比,愛表現(xiàn),缺乏謙遜順從,一直下去,人生之路不會太順。為了提醒他,蘇洵就用“軾”來給他命名,因為“軾”作為車上的一個部件,只是為了裝飾,沒有實際的作用,以“軾”做名字就是時刻提醒兒子不要徒有其表,不要炫耀表現(xiàn),要做一個具有實干才能的人。當然,在給蘇軾取名的時候,蘇洵也給他的另一個兒子取名為“轍”,就是車轍的意思,他的目的也是提醒兒子,因為車轍使車子行走順當,人們不會認為車轍很有功勞,同樣如果車子行走不順當,人們也不會怪罪于車轍,借此來提醒蘇轍要善處禍福之間,必要時要表現(xiàn)積極些,這樣才能有所收獲。知子莫若父,事實證明,兩個兒子的人生道路確是如蘇老泉所料。
1056年,二十歲的蘇軾隨父親、弟弟一起離開家鄉(xiāng),準備第二年參加科舉考試。第二年,蘇軾同他的父親、弟弟同榜中了進士,蘇軾還得了個第二名。其實,這個第二名實際上就是第一名,原因是這樣的:當年的主考官歐陽修有一個學生叫曾鞏,此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寫得十分漂亮,平常深受歐陽修的喜愛,這一年曾鞏也參加了考試。評卷時,歐陽修看到蘇軾所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大為贊賞,覺得這篇文章怎么說也應該是第一名,但歐陽修轉念又一想,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如果把曾鞏定為第一名,別人會說自己偏愛學生的,于是為了避嫌,就判了這篇文章得第二名。誰知,陰差陽錯,一放榜才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蘇軾,不是曾鞏,于是曾鞏仍得了第一,蘇軾只好屈居第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