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生報國:何思源傳》第三章 冠蓋京華(2)

書生報國:何思源傳 作者:石耿立


北京大學當時的風氣極為不好,學生去八大胡同煙花柳巷、秦樓楚館尋花問柳者有之,跑戲園子捧坤角名伶者有之,泡茶館喝酒聊天者有之,還有藏嬌納妾、聚眾賭博、吸食鴉片者。著名歷史學家、1913年入北大的顧頡剛曾這樣回憶:“北京大學原名‘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才改名北京大學。蔡元培先生來之前,校名改了,本質并無什么變化,封建主義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1913年我考入北大預科時,學校像個衙門,沒有多少學術氣氛。有的教師不學無術,一心只想當官;有的教師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學問不大,架子卻不小;有的教師死守本分,不容許有新思想;當然也有好的,如教音韻學、文學批評(《文心雕龍》)的黃侃先生,教法律史的程樹德先生(他著有《九朝律考》),但不多見。學生們則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學生一年要花5000銀元,當然,這樣的豪富子弟數量不多,大約不過兩三人。至于一年花千把銀元的人就多了,少說也有好幾十人。像我這樣一年從家里只能拿二三百銀元來上學的,就是窮學生了,在學校里簡直沒有地位。一些有錢的學生,帶聽差、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對讀書毫無興趣。那時的北大有一種壞現象:一些有錢的教師和學生,吃過晚飯后就坐洋車奔‘八大胡同’(和平門外韓家潭一帶)。所以妓院中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這種壞現象是從清末保留下來的。那時在學生中還流行一種壞風氣,就是‘結十兄弟’。何謂‘結十兄弟’?就是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為兄弟,畢業(yè)后大家鉆營做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這個官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花錢買來的,那么鉆營費由10人分攤。這樣的學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養(yǎng)出一批貪官污吏!蔡元培先生來該校之前,北大搞得烏煙瘴氣,哪里像個什么‘最高學府’?我當時比較注意讀書,暇時看看京戲,就算是好學生了?!?/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