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憲法修正”與“憲法(修正)”的含義顯然不同。不加括號的“憲法修正”具有“把憲法修改成正確的”樸素含義,與此相對的“憲法(修正)”是要把“憲法修改成(正確的),然而,究竟什么是(正確的)呢?對此我們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社會性的共識呢?”這個問題擺在讀者面前。雖然“修改正確”的語義得以保留,但是這里的“正確,它原本的含義是什么呢?”這樣,通過“加括號”獲得了追溯“更進一步”語義的路徑。也就是說,“修正”這個符號,既被肯定又被否定,既被顯現(xiàn)又被隱蔽,因而獲得了雙重化。
“加括號”的動作,展現(xiàn)了這個符號的單一語義,告訴我們“除了這個不恰當?shù)姆栆酝馕覀儧]有能夠使用的符號”?;蛘?,也可以這么說,符號是“某事物”的代理表象,既然是代理表象,當然就不是它本身。(這就和“代理人”絕非“本人”是同一個道理。)
符號只是代理表象這個事實,清楚地揭示了一些東西的存在,這種東西除了被符號代表之外,在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落腳點。由于“代理人”并非“本人”,這個事實讓我們確信“本人”雖不在此處,但一定在某個別處(引自內田樹《他者與死者--立足于拉康的列維納斯》)。
松本
矢野根本就沒看明白這些話的意思。
不管兩個人是否交往,矢野都不希望松本對自己用敬語。于是,她發(fā)了一封郵件給松本,說:“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不用敬語呢?”對方?jīng)]有動靜。矢野只好又發(fā)了一封:“你覺得用敬語好的話,那就繼續(xù)吧?!苯Y果,矢野馬上就收到了“那就不用敬語了”的回復。手機也收到了松本發(fā)來的信息,還加上了圖案和照片。
短信上說:
“我接下來要和兩個人一起作曲(搬音樂器材的照片)?!?/p>
“你們聚在一起玩音樂,挺好的。而我呢,就玩票當個小酒館的媽媽桑(新宿黃金街的照片)?!?/p>
“聚餐即將正式開始(啤酒的照片)?!?/p>
“不錯?。ㄐ切菆D案、星星圖案、星星圖案)!”
兩個人的對話透著一股天真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