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烹飪食物中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分散作用,因為水對許多物質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可以使這些物質均勻分散開來,如各種葷素食物搭配后只有以水作為介質,才能通過烹調互溶在一起,從而產(chǎn)生誘人的風味。二是浸潤作用,由于水分子較小,并且具有較大的極性,它能浸潤到食物組織或顆粒中去,與食物成分結合在一起,保留于食物之中,如漲發(fā)食品。三是傳熱作用,因為水是烹飪加工過程中最普遍的傳熱介質,不論是濕熱法還是干熱法,都不可缺少水。
食物的含水量及水分的存在狀態(tài),與食物的質地和結構具有密切的關系,它影響食物的硬度、脆度、密度、粘度、韌度和表面的光滑度等。如含水量充足的瓜果、蔬菜,其植物細胞飽滿又膨大,食用時具有脆嫩、爽口的感覺。如果含水量不足,不僅外觀萎蔫皺縮,而且因水解酶活性增強,果膠物質分解,細胞解體,結構松弛,食用品質也會下降。
食物在烹飪過程中,由于蛋白質的變性破壞了原來的空間結構,導致其保水能力下降,引起水分流失。如牛肉絲炒熟后,體積縮小,重量減輕,并且吃起來老硬又無味,這就是因為牛肉絲中水分流失所致。如在炒牛肉絲前先在油中浸拌,并在炒前掛糊即可避免上述問題。
在食物烹調時要添加某些調味料,這些調味料或溶解在湯汁中,或溶解在原料內。如炒菜加鹽、燉肉加醬油等,食物原料或其細胞周圍就可存在一個由調味料形成的滲透壓溶液,如果滲透壓大于原料內部水溶液的滲透壓,則原料中的水分就會向外部溶液滲透,導致原料水分流失。因此,在烹飪菜肴時不宜過咸,這樣就可保留菜肴的風味。
14.不同烹調方法對營養(yǎng)素的影響
不同的烹調方法可以制作出不同的風味菜肴。然而,由于不同烹調方法使菜肴原料中的營養(yǎng)素種類和數(shù)量,在烹飪過程中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因此烹調后的菜肴與原料的營養(yǎng)價值就會產(chǎn)生較大的差異。
炒、爆、熘等烹調方法,由于迅速加熱并且時間較短,而且一般事先都做了掛糊或上漿,因而使食物中各種營養(yǎng)素以及水分損失較少。如果烹制后再用淀粉勾芡,讓湯汁濃稠,可使其中的維生素C流失更少。
燉、燜、煨是以水為傳熱介質,由于使用的溫度較低并且烹調時間較長,使原料中蛋白質的變性較為溫和,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較多。在燉、燜、煨過程中,不溶性或堅韌的膠原蛋白,在與熱水的長時間接觸中可轉變成可溶性的白明膠(濃湯)。如把燉、燜、煨熟后的湯液(俗稱高湯)用來做調味劑或者湯,則可避免遷移到烹調湯中營養(yǎng)素的損失,而且這種汁液保留有從燉、燜、煨熟的食物中所失去的特有香味。
蒸是以水蒸氣為傳熱介質的,由于原料與水蒸氣基本上處于一個密閉的環(huán)境中,原料是在飽和熱蒸氣下成熟的,所以可溶性物質的損失也就比較少。但由于需要較長的烹調時間,故因加熱而引起維生素C分解的量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