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體與常無》與林老師對話(19)

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對話 作者:林毅夫


●盛柳剛:現實很復雜,我們如何判斷理論與現實一致呢?對于競爭性的理論,我們如何判斷優(yōu)劣?比如通貨緊縮的例子,您強調投資過度導致生產能力過剩是主要原因,宋國青老師則認為是債務鏈條的加速作用。

■林老師:有時候一個經濟現象是可以用好幾個理論來解釋的。這些理論有些是互補性的,兩個理論都是正確的,這是經常有的,當然一個理論所強調的“因”的貢獻可能會比另外的一個理論所強調的“因”的貢獻大一點。有些理論則是競爭性的,所謂競爭性就是這兩個理論的推論跟要解釋的現象都是一致的。比如,在通貨緊縮的理論里面,不論是投資過度導致供大于求,造成物價下降,還是債務鏈條致使需求下降,導致供大于求,造成物價下降,兩者的機制都導致物價下降,但是這兩個不見得是互補的理論,因為一個是需求不變,供給增加,造成供給過剩,而另一個是供給不變,需求下降,造成供給過剩。當有競爭性的理論時,怎么辦?這里要求理論的每一個推論都要跟所解釋的相關現象一致。如果是需求突然下降造成供大于求的話,那么,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就應該是負的,因為我們知道,不計政府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如果是債務鏈條造成的通貨緊縮,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會下降,增長速度就會是負的,或是接近于零。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消費需求的下降,也沒有看到經濟增長的速度大幅下降,相反,每年有7%—8%的增長。一個好的理論的每一個推論都應該跟我們已經知道的現象一致,這樣的理論才是比較好的理論,這是因為:第一,理論是信息節(jié)約的工具,一個理論應該用越少的假設解釋越多的現象。第二,一個理論所提出的“因”是產生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的話,那么這個理論的所有推論跟與這個現象相關的現象都應該是一致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