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汗”語催化劑
與其說“汗”語是一種語言,不如說“汗”語是一種媒介,進入新的生活方式、展示新的生活形態(tài)的口令。但對那些固定思維的人來說,這不亞于一場令人不快的繞口令比賽。
支持者說“汗”語比漢語更開放,保守者說過于放任;支持者說“汗”語更前沿,保守者說不靠譜(不靠譜本身就是“汗”語語境下的詞);支持者說“汗”語是新觀念與新生活方式的選擇,保守者說它破壞傳統(tǒng)及美德。
“汗”語言的形成就像幾千年傳統(tǒng)的漢語上開出來的祛魅之花。
不可否認的是,“汗”語言正在入侵生活方式。不同圈子、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正在用他們熟知的“汗”語說話。
哈韓哈日族嘴里冒出的詞跟他們想選擇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日本的鬼片、DV、動漫、松糕鞋,韓國的純情劇、美容風,還有日韓的料理。于是有人追問,韓日之后“哈”什么?要哈什么,得看他們說什么樣的“汗”語。
維特根斯坦早在《哲學研究》中,就對語言的變異行為發(fā)表了他的見解:不是把語詞的正確組合看作是根本的,依據(jù)它來解釋語句的意義,而是倒過來,把語句是否有用看作是根本的。換句話說就是,語句的意義取決于語句的用法,后者是前者的唯一標準。這是一種動態(tài)語言觀或者行為主義語言觀:語言不是固定不變的、僵化的東西,語言與語境融合為一個整體,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被賦予新的含義。
至少,在越來越多人想說“人話”而非“官話”“套話”的時候,想說小眾圈子可以分享而外人不理解的話時,有“汗”語一途可以選擇。寫出《后現(xiàn)代狀況》的法國學者利奧塔也對語言異質(zhì)性大為推崇,他認為以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畫語言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真實面貌。利奧塔對貶斥差異、嗜于統(tǒng)一的形而上學話語大加鞭撻,他主張存在眾多不同的“語言游戲”,在他看來,并不存在一處“本體論話語”,各話語之間都是平等的。
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圈子的多樣性,中國人正在開動腦筋去自創(chuàng)如何說自己的話、說沒有說過的話,說絕非人云亦云的話,段子、網(wǎng)聊、私人空間與社交圈的增加,使他們樂于在“汗”語的速度中歷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