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二王廟斷裂,也是地質(zhì)學上著名的構造斷裂帶,是前龍門山斷裂的典型剖面。也許是巧合,二王廟依山而建,歷代人們從不在山上削坡修路,大動土木。這使山體保持了平衡。只有蘇聯(lián)專家,20世紀著手在二王廟斷裂上修大壩--冥冥之中,也許真有神助,大壩被沖毀了。
幾年來,二王廟的古建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翻修重修。土木結(jié)構的“危房”,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的富麗堂皇的建筑,看起來更顯氣勢宏大,煥然一新。有的是為了旅游,是政府規(guī)劃建設的;有的廟觀里香火很旺,住持長老就自己定奪工程了。但沒有想到,看似牢固堅實的仿古鋼混建筑,還沒有木結(jié)構建筑抗震。中國傳統(tǒng)的木結(jié)構,不僅具有當代框架結(jié)構的種種優(yōu)越性,如“墻倒而房不塌”等,而且以其榫鉚等組成的柔性連接,使得建筑物有了較好的彈性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傳統(tǒng)建筑中的斗拱就像汽車的減震裝置一樣,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很多帶有斗拱的建筑物,都歷經(jīng)大的地震而不毀。汶川大地震中,老祖宗留下的建筑物大都沒有倒塌,而近一二十年的仿古建筑卻成了一片廢墟……
二王廟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配殿、山門、蹬道、護坡,毀壞嚴重。原來可以俯瞰景區(qū)全貌的秦堰樓成了一片瓦礫。而兩個建于清代的大殿基本完好。古存而今毀,尤其耐人尋味。
岷山崩,兩千多年的都江堰安然無恙。
由龍門山和鮮水河斷裂隔阻的昆侖-羌塘陸塊,是一個近似于菱形的移動著的巨大塊體。年復一年,幾毫米十幾毫米地推動,睜大眼睛,緊盯著它移動的方向。或許有一個強震,在相對平靜中積蓄著應力,等待著爆發(fā)的那一刻。--汶川大地震兩年后,與汶川同位于巴顏喀拉地塊邊緣的青海玉樹,2010年4月13日早晨7時49分,發(fā)生了7.1級強震。--那又是一場深重的災難。
汶川大地震后,中國西南有可能進入新一輪地震活動期。對地震研究和預測預報,不能輕言放棄。
沒有大師的時代,前行的路上難有智慧的星光照耀。汶川之后,下一個強震會出現(xiàn)在哪里?
需要十分關注、高度重視的,不是龍門山中央斷裂帶的東北方向,不是像彗星一樣延綿300公里,余震密集的地區(qū),也可能不是川甘陜交界處。而恰恰是余震很少發(fā)生的映秀--北川斷裂的西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