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刑部侍郎后,曾國藩更加接觸到了基層的民情。咸豐元年十二月,曾國藩又連續(xù)上奏《備陳民間疾苦疏》和《平銀價疏》兩份折子,對那時的民間苦情和財政困難談了自己的看法。但咸豐已經(jīng)被太平天國弄得焦頭爛額,奏章也石沉大海。不過到了咸豐二年正月,曾國藩又被加上了新官職—吏部左侍郎。六部干了五部的領導,還都是兼任,是說明曾國藩能力強呢,還是說清朝已經(jīng)無人可用了呢?但曾國藩的心情卻高興不起來了,再多的官職對于他來說也沒有什么意義,救國救民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才是他的心病。
一邊丁憂一邊團練——國藩得名“曾剃頭”
就在曾國藩這個侍郎那個侍郎忙著工作的時候,李鴻章在干什么呢?這時的李鴻章還在“進修研究生”呢。咸豐元年,李鴻章的身份從翰林院編修變成了武英殿纂修,就是國史館的協(xié)修,幫忙整理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不過他借著這個機會惡補了一下各方面的知識,學識也大大地增加了。李鴻章和曾國藩雖然同在北京,但時局動蕩,兩人各忙各的,交流的機會少了一些。李鴻章不一定看得清老師的心思,他現(xiàn)在只是個低等官員,對于老師的想法并不能全部理解,但他還是敬仰老師的人格魅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地從曾國藩那里學習為官、為人的道理。
可太平天國起義越鬧越大,朝廷上下一片雞飛狗跳,忙活著剿滅起義軍。曾國藩、李鴻章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但兩人卻也無可奈何。特別是曾國藩,作為高層領導對于朝廷的無能只能是干著急。就在曾國藩郁郁寡歡的時候,正好來了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