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購買力平價也有利于防止外國勢力誤判中國,有利于避免地緣政治危機。安格斯·麥迪森就談過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當年誤判了中國的實力,這可能導致了他后來與中國在香港政治改革問題上的沖突。彭定康1997年曾在《經(jīng)濟學人》雜志上撰文,稱“英國的GDP幾乎是中國的兩倍,中國的GDP大致等于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合計”,而根據(jù)麥迪森用購買力平價法的計算,當時英國的 GDP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中國的GDP是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總和的6.5倍。
我個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采用更為實事求是的購買力平價法將是國際統(tǒng)計界的大勢所趨。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有勇氣超越西方的主流指標體系,超越西方指標體系影響下產(chǎn)生的許多國際機構的各種指數(shù)。我們要真正地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獨立地開發(fā)更為客觀準確的指標體系,并從標準上來影響世界范圍內(nèi)的國際比較。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如果要衡量中國人的財富,融入兩個因素,現(xiàn)在的許多評估和排名都會發(fā)生重大變化:一是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二是房產(chǎn)。中國人房產(chǎn)一般占家庭凈資產(chǎn)的 60%左右,任何一種涉及生活水平的國際比較,如果不能反映這個事實,就無法反映中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如果我們比較瑞士和上海,瑞士的住房自有率才 36%,上海為 75%,相當多市民擁有的房產(chǎn)還不止一套。盡管瑞士名義GDP比上海高 5倍,但吃飯和理發(fā)比上海貴 10倍,住房自有率只有上海的一半,所以許多上海市民擁有的財富和生活水平明顯高于瑞士的平均水平。
還有一項硬指標,那就是人均預期壽命,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均預期壽命都達到了80歲,超過紐約。根據(jù)我的觀察,人均預期壽命達到 80歲的,一定是發(fā)達國家水準,全世界沒有例外。所以我們要努力建立一套實事求是的指標體系,更為準確地反映中國和世界的實際狀況,這將是中國軟實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可以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