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擺脫兩難的境地

幽默與人際關(guān)系 作者:千高原


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我們會面臨一個兩難的境地,進(jìn)會傷及交際對象,退則有損自身利益或形象。這個時候,是最考驗(yàn)一個人的交際水平的,一著不慎,就會弄得灰頭土臉、里外不是人。

1879年印度親王哈耶訪問英國時,英國政界要人茲比格曾在自己家中設(shè)宴招待他。

席間,茲比格評論道:“印度人和英國人有一點(diǎn)是相同的,都認(rèn)為自己的文明高于別人?!?/p>

哈耶回答道:“我們這樣說吧,”他停了一停,然后說:“在南亞,印度菜最好;在歐洲,英國菜最好。”

茲比格的評論看似褒獎印度和英國,但實(shí)際上充滿了挑戰(zhàn)的味道。道理很簡單:兩國都認(rèn)為各自的文明要高于別人,那么這兩國必然有一個高下之分。話雖不多,卻把親王哈耶逼到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贊成茲比格評論,雖然肯定了對方的話,但難免陷入英印之間文明的高低之爭,而無論爭論的結(jié)果如何,對于政治人物之間的會晤來說都是一場尷尬。如果哈耶不贊成茲比格評論,他除了妄自菲薄承認(rèn)印度不認(rèn)為自己文明高于別人之外,只有“為國家榮譽(yù)而戰(zhàn)”而貶低英國——這兩種后果都是作為一個外交訪問的親王所不愿看到的。

可以設(shè)想,一般人如果遇到這種場面,確實(shí)夠?yàn)殡y的。而哈耶則先以“我們這樣說吧”為開頭,對茲比格的話不作正面回答,輕輕一轉(zhuǎn),就避開了茲比格的話鋒。言外之意是,我既不同意你的看法,也不反對你的看法,我有另外的看法。僅此一句,就使說話者的自得之意立即消失,而使自己將可能出現(xiàn)的被動變?yōu)橹鲃印?/p>

緊接著,哈耶又一停,逼著聽話者急于想知道他到底想講什么,不僅牽住了聽者的注意力,而且加重了即將說出的后半句的分量,然后他說:“在南亞,印度菜最好;在歐洲,英國菜最好?!贝鹪挸鋈艘饬?,又在情理之中,特別是由于默語所產(chǎn)生的時間效應(yīng),巧妙地把印度人和英國人分開,根本不承認(rèn)二者具有同一特點(diǎn),這就使茲比格一概而論的武斷批評不能成立。并且“在南亞印度菜最好,在歐洲英國菜最好”這樣一個公認(rèn)的,誰也不能否認(rèn)的事實(shí),委婉而又有力地證明:印度和英國的文明,確實(shí)有公認(rèn)的高于別人之處。

哈耶的幽默,一方面維護(hù)了本國的形象,做到了作為一個親王所應(yīng)盡的職責(zé),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讓對方難堪、窘迫,使宴會仍能保持友好的氣氛。

擺脫兩難時用幽默的例子很多,比如一位書法頗佳的皇帝問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寡人與你的書法,誰高誰低?與我們上面談及的英國政要的話一樣,同樣是將對方逼入兩難境地。書法家回答皇帝的書法水平高,不僅有損于自己的聲譽(yù)——這還不說,還有“逢迎”之嫌疑:明明自己是聲名遠(yuǎn)揚(yáng)的大書法家,卻硬要屈尊于皇帝之下。而他若回答皇帝的書法水平比自己低,能有好果子吃?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生硬的、直接的回答都會讓回答者置身不利局面。好在這位書法家也是一個幽默高手,他回答:“在皇帝當(dāng)中,陛下的書法水平最高;在臣民當(dāng)中,不才的水平最高。”短短的一句話,將皇帝的左拳和右拳躲避開來,優(yōu)雅而又瀟灑地站在皇帝攻擊的圈外。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擺脫兩難時的幽默,關(guān)鍵就是要將“敵我”雙方的交戰(zhàn)平臺拆了,找出兩者之間的不同,重新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這樣,兩者之間沒有交戰(zhàn)的平臺,還談什么較量?你比我高,你就去和身高的人比,我和矮子比;你比我胖,你就去和胖的人比,我和瘦子比;你比我年長,你就去和年長的人比,我和年輕的人比……劃分的方法在你的嘴里,總有一種劃分方法適合你和你的“敵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