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漿水面的是個天水女人,她家的院子里放著幾口大瓦缸,缸里成年用面湯浸著小白菜葉子,發(fā)酵一段時間就成了漿水,酸溜溜的氣味從幾口大缸里彌漫出來,經(jīng)久不散。天水女人做漿水面所用的面條都是切得細細的手搟面,筋道而爽滑。她還特意制作了醬黃瓜和咸韭菜花當配菜。醬黃瓜是挑選沒有長醒的小黃瓜做原料,放上醬油、咸鹽、花椒、辣椒、白砂糖、小茴香等作料腌制起來,脆脆的酸中帶甜,香氣四溢,每個來吃面的顧客都送一小碟。咸韭菜花是本地小菜,各家各戶都要做一點,并不走俏。天水女人做生意不用出門,她將一間房子的后墻開了一道門,那門正對著街巷,屋里擺兩張小木桌和幾條長凳,做了門面房。外來的漿水面能夠在當時的縣城里繼牛肉面之后成為又一道名小吃,據(jù)說是因為用面湯和小白菜制作的漿水富含維生素,那酸溜溜的味道不僅生津止渴,還有去毒敗火的功效。每到夏秋兩季天氣燥熱的時候,街上牛肉面館的生意變得清淡,而天水女人的漿水面卻紅火起來。尤其那些懷了孕的婦女,她們沒有別樣東西解饞,去吃碗漿水面,再拿只大海碗盛一碗漿水帶走,天水女人還會送給她們幾條醬黃瓜。她們回到家里,端起漿水就著醬黃瓜吃了喝了,那酸溜溜的滋味總是延續(xù)著生一個大胖小子的美夢。
在縣城里,除了羅府那樣寬綽的高宅大院外,比較氣派的房子還有幾棟,都在鬧市區(qū),沿四條大街分布著。一家是郵局,一家是信用社,一家是供銷社,一家是衛(wèi)生院,還有一所小學和一所縣立中學。它們大同小異,清一色青磚墻灰瓦頂,主要區(qū)別在于,郵局的大門是綠色的,信用社的大門是藍色的,供銷社的大門是朱紅色的,衛(wèi)生院的大門是奶黃色的。小學叫向陽小學,和縣立中學隔著西大街面對面,都是用鐵條柵欄圍墻和鐵皮大門封閉起來的,大門只在上下學的時間打開。透過銹跡斑斑的鐵柵欄,可以看見校園里的一排教室和一排校舍,兩排建筑之間夾著一塊面積不太大的同樣鋪著煤渣的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