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畔王氣在,萬壽山上彩霞飛——頤和園中,毛澤東談天說地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園林,由昆明湖和萬壽山組成。始建于金代(1153年),為金代第一個皇帝完顏亮的“金山行宮”,又稱“西山八院”,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助圣夫人羅氏又在甕山建造圓靜寺,更名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改甕山為萬壽山,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并對金水大加疏浚后改名“昆明湖”,同時又在園內修建了亭、臺、樓、軒、閣、廊、榭、寺等許多建筑,乾隆二十九年建成后更名為“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火焚,許多建筑物被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予以重建,十年后竣工,改稱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焚毀部分建筑。
下令停止攻擊頤和園
1949 年3 月25 日凌晨, 毛澤東懷著興奮的心情, 乘火車來到了北京。列車到達清華園站后, 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 在晨曦朦朧中改乘吉普車, 駛往頤和園。
毛澤東極為關注頤和園的安危。遼沈戰(zhàn)役勝利后, 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受命分兩路揮師入關, 會同華北軍區(qū)的主力, 出其不意地對張家口、北平、天津形成了包圍態(tài)勢。其中的一支快速部隊,在北平西部重鎮(zhèn)南口稍加休整后,立即向頤和園逼近。這支快速部隊的特殊使命, 就是要在解放軍對北平發(fā)起總攻擊之前, 把東方文化明珠頤和園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不使其遭到絲毫損傷。
當時, 駐守在頤和園的國民黨軍, 有兩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他們占據著萬壽山制高點, 架起了大炮, 挖好了戰(zhàn)壕。知春亭、佛香閣、丁香院,就連昆明湖畔的石舫, 都變成了軍營, 眼看頤和園就要變成戰(zhàn)場。就在雙方準備激戰(zhàn)之時, 傳來毛澤東的命令:“ 要留下這一片安全的綠洲。” 中央軍委的電報具體指示解放軍, 不能在故宮、頤和園的宮殿前拴戰(zhàn)馬, 也不能讓槍彈擦破墻皮。接到毛澤東的指示后, 平津前線司令部緊急命令這支先遣部隊停止攻擊頤和園, 改攻頤和園西北的紅山口。攻下紅山口后, 頤和園的敵人迅速逃跑了, 解放軍完好地保護了這座皇家園林。頤和園成了人民解放軍華北前線指揮部的所在地。如今, 又成了中共中央進軍北平的第一站, 也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進北平后的第一個歇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