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品中的過三關,第三項的“技術關”,表面看來輕而易舉,具體作來就會明白相當困難。過去以為要“天才”,正如相信“命運”,實由于缺少認識,也不從客觀實踐上去求證。應當承認有所謂“天才”,如音樂、數(shù)學、電子、原子能研究??最容易證實。文學作者中,特別是詩人,從中外古今看來,也都的確可見出天才的光輝,寫小說或許也有之。卻決不是周揚輩過去捧的所謂“藝術語言大師”。其實幾個人做人都相當聰明,寫小說卻相當笨。我可不相信“命運”和“天才”,一切工作結果,都通過極大困難,運用驚人耐心,而加以克服得來的。過去寫短篇是這樣現(xiàn)實態(tài)度,后來搞文物還是用同樣態(tài)度。五四以來有上千成萬人搞創(chuàng)作,大多數(shù)人全淘汰掉了,跑萬米式搞個廿卅年不斷努力的,不到十個人。少數(shù)人僥幸,機會好,成了“作家”,依然不久還是曇花一現(xiàn)的過去了。這個多數(shù)有許多理由不干這個“費力不討好”工作,或教書,或作官,或經商,都比寫作容易得多。只有過來人,才明白技術關不簡單。因為包括腦和手的相互為用。靈敏度和準確度都是要反復長期探索,才把握得住。決不是在學校上上課可以得到的!要有高度的集中,廣泛的幻想,大量的對文字對事件的理解力、消化力,和重新綜合力。從工作說,我完全失敗了,因為和發(fā)展變動中時代游離。從工作經驗說,我懂得了如何過技術關,必須克服些什么障礙??烧嫦袷恰白鲬?zhàn)”!特別是短篇小說,靠學校那些先生,不能科學解決問題的。承認它“難”而必須“持久”,才可望過關。才是實事求是。才可望從一群受過嚴格鍛煉的少壯作者中,產生一些夠格合要求作品。不然將依然是萬千人起步,三五人跑達終點,多不經濟!不改變訓練方法,和寫作態(tài)度,多數(shù)人是過不了這一關的。學習寫作看書也是問題,如何看書?照學校習慣,和廿歲學生興趣,總是歡喜勸人或愛好看大部頭長篇,從故事情節(jié)中發(fā)生濃厚興趣,記住的也是內容情節(jié)。其實這對自己寫作幫助不大,甚至于妨礙寫作。應當看短篇,寫短篇,大量寫從各方面試筆,才會慢慢突破一切內外障礙,得到進展的。
我并不希望你寫小說,還是搞你的銑床設計好,工作踏實,國家有用。小說要寫得真正像個樣子,文字又能見出風格性格,且能加以各種不同運用,實在麻煩,也可說太辛苦了,太難了。近半世紀以來成績是屈指可數(shù)得出來的。不過提及過“技術關”時隨便談談罷了?!潦迨迨窃诮虒懽鞯模淖蛛m干干凈凈,就并不見光彩,此外還有四五個副教授也是當年聯(lián)大的學生,寫作都還不過關,離關門還遠!只是按資歷成了教授、副教授而已。新的教改,是他們首先得學會寫,才能教。不然,將繼續(xù)誤人子弟。
祝大小都好。
從
三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