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終于過河上岸的達契亞士兵,對諾維伊基地發(fā)起了圍攻。羅馬士兵從城墻上展開反擊。因為一半以上的兵力被派去攻打達契亞,所以防御戰(zhàn)應該打得異常艱難。這時,德凱巴魯斯再次判斷失誤。他沒有料到羅馬皇帝會親自趕來救援,畢竟諾維伊只是一個軍團基地。他自己沒有參加進攻諾維伊的作戰(zhàn),所以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敵方統(tǒng)帥會親自趕來增援基地。
(18)在這個畫面上,背景是林立的石結構公共建筑物以及圓形競技場。由此推測,圖拉真過冬的地方一定是城市化程度已經很高的軍團基地,很可能是近米西亞行省的首府辛吉杜努姆(今貝爾格萊德)。如果是這樣的話,順多瑙河而下,沒有600公里無論如何到不了諾維伊。如果選擇走陸路,因為多瑙河是一條防線,所以,以提高戰(zhàn)時行軍速度為首要目的的道路修建應該已經完成。
圖拉真記功柱上的這個畫面描繪的是基地前河岸邊的情景。有的士兵正在往船上搬運軍糧,有的士兵穿著軍裝正在依次上船。圖拉真身著便裝,也就是托加,正準備登船。自從把多瑙河當做防線以來,同萊茵河一樣,羅馬在多瑙河安排了船隊,甚至還有專門用來運送馬匹的運輸船。
(19)在這個畫面上,羅馬船隊順著多瑙河正在往下游前進,其中一艘船由皇帝親自掌舵。進入下游地帶后,多瑙河的河面漸漸開闊,轉而向東。到了這里,劃槳動作越快船速也會越來越快。此外,機動部隊大概是走陸路向東去的。
(20)距離敵人正在攻打的諾維伊以西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是伊斯克爾基地。就在該基地附近,圖拉真和士兵們棄船上岸,與走陸路前來的機動部隊會合后,前去救援諾維伊。這時的圖拉真換上了軍裝,他騎在馬上,行進在軍隊的最前面。緊隨其左右、身后的是身著各色軍裝的士兵們。
(21)前去偵察的騎兵隊回來了,在向皇帝報告敵情。
(22)了解敵情后,圖拉真下令,首先出動的是來自北非的騎兵部隊。
(23)迎戰(zhàn)這支毛里塔尼亞騎兵部隊的是薩爾馬提亞人的騎兵部隊。薩爾馬提亞人是達契亞統(tǒng)治下的一個部族,他們的特征是士兵和馬匹全部披掛魚鱗狀的盔甲。在毛里塔尼亞騎兵的猛烈進攻面前,對方即便是全副武裝也毫無用處。圖拉真身先士卒,親自率領羅馬騎兵部隊加入了戰(zhàn)斗。面對羅馬軍隊的攻勢,達契亞方面全無回擊之力。畫面上,光著上半身的日耳曼步兵團也加入了戰(zhàn)斗。背景是達契亞的貨車隊列,車上裝滿了掠奪來的物品,是他們襲擊基地周邊百姓居住區(qū)搶奪而來的。又是一場白刃戰(zhàn),雙方混戰(zhàn)在一起。這場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太陽下山,并以羅馬方面的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