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歷史大師談》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16)

中國歷史:大師談 作者:張蔭麟


(二)入東周后,從公元前六六二至前五九五年間,為諸夏禍最烈的外族,是犬戎的同源異派,當時周人稱為“狄”的。狄有赤、白之別,又各分為許多部族。赤狄分布于今河北廣平至山西潞城、屯留一帶;白狄一部分在陜北延安一帶,一部分在河北藁城、晉縣一帶。但這時期的記載并沒有區(qū)別侵略者為赤為白,或其所屬的特殊部族,只籠統(tǒng)稱之為狄而已。大約來侵的狄人,赤狄占大多次數(shù),東方的白狄占少數(shù),而西方的白狄不預(yù)。在這期間齊受狄侵七次,衛(wèi)六次,晉五次,魯二次,邢、宋、溫、鄭、周各一次。衛(wèi)受摧殘最甚,被逼兩次遷都衛(wèi)原都朝歌,在河南淇縣東北;一遷楚邱,在河南滑縣東,再遷帝丘,在河北濮陽,其國境大半淪陷,賴齊桓公之救始免于亡國。邢亦被迫遷都邢本都河北邢臺,遷山東東昌,亦賴齊桓公之救始免于亡國。成周為狄攻陷,周襄王出奔于鄭,賴晉文公之救始得復(fù)國。結(jié)束狄患的是晉國,它于公元前五九三至前五九二兩年間,傾全國之力滅赤狄;繼于前五三○至前五二○年間滅東方白狄的大部分。經(jīng)這兩役,廣漠的已入狄土的邢、衛(wèi)的淪陷地皆歸于晉,晉境蓋展拓了一倍以上。

(三)周代以前,中國歷史的主要地盤是在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陜西的一部分。其時長江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到了周朝,這一區(qū)域里民族分布的情形才有鱗爪可見。周人的拓殖已達到湖北漢水的東北,其漢水以西南,直至大江,則為楚人的領(lǐng)域。安徽境內(nèi)部族之可考者有群舒,在舒城至廬江間及六安、霍丘一帶;有徐戎,在泗縣以北一帶。在江蘇境內(nèi),江北有淮夷,以邳縣一帶為中心,其江南則為吳人的領(lǐng)域。吳地并跨浙江的浙西,其浙東則為越人的領(lǐng)域。越地并跨江西的鄱陽湖之東。

這些民族中,群舒的歷史吾人所知最少,只知道它在魯僖公公元前六五九至前六二七年時曾與魯為敵,魯人歌頌僖公,有“荊舒是懲”之語,它們自前六一五年以后陸續(xù)為楚所滅。

徐戎當周穆王之世,在徐偃王的統(tǒng)治之下,曾盛極一時;東方諸侯臣服于他的有三十六。他晚年力行仁義,不修武備;結(jié)果,楚人來伐,他一戰(zhàn)敗死,他的霸業(yè)也隨之煙消云散。徐戎每與淮夷聯(lián)合,以對抗諸夏,特別是魯。周公子伯禽初就封于魯時,這兩族便并起與他為難。厲、宣之際兩族又乘機憑陵諸夏,至勞宣王親征平定。《詩經(jīng)》里《常武》《大雅》一篇即詠此事,中有云: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仍執(zhí)丑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后來魯人歌頌僖公的成功也說他:

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