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可能手低,但是眼低只能手更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高峰何在都不知不見,又何談攀登、創(chuàng)造?那么,會不會學得愈多愈寫不出東西來呢?也有可能,那恐怕是因為本來就缺乏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和學習方法的教條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獨立思考、富有想象力的學習,對創(chuàng)作是一個巨大的推動。當然,作家的工作與一般學者的科研、教學工作會有許多不同。所以我們既提倡作家不應與學者離得那么遠,作家也應嚴肅治學,又不能要求作家普遍成為一般意義上的學者。也許從反面更易把話說清,即作家絕不應該滿足于自己的知識不多的狀況,作家不應該不學無術。
至于學者了解一下當前創(chuàng)作實際,理論從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的必要性,這里就不多說了。
當然,這是從整體而言的,從個體來說,每個作家有每個作家的情況,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發(fā)揮優(yōu)勢,各有各的路子。古今中外的文學事實證明,某個完全非學者的作家,也有可能作出杰出的貢獻,成為很好的乃至杰出的作家。我想提出的問題不是某個作家的文化知識問題,而是整個作家隊伍的非學者化,以及作家隊伍與學者隊伍的日益分離、走上兩股路的狀況。
至于筆者本人,只有初中畢業(yè)文憑,前不久還因不會正確地使用“闌珊”一詞而受到讀者的批評(見《讀書》第七期),才疏學淺,有負作家稱號,正因為愧怍深重,才提筆寫這篇立論或有偏頗的文章。但愿同輩與更年輕的作家,以我為戒,在思想、生活、學識、技巧幾個方面下工夫,我自己,也愿急起直追,學習、學習、再學習,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為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繁榮興旺的新局面而獻出一切力量。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