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不是單純的主觀感受。從歷史、邏輯和一致性的角度出發(fā)的冷靜客觀的評判,很可能會與主觀的判斷不同。林肯非常憂郁,也許在絕望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但我們認為他的人生充滿意義。在薩特(Jean-PaulSartre)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他的那些追隨者們看來,他的《禁閉》(No Exit)是有意義的,但今天人們一致認為,與他人的交往和關(guān)系能帶來意義和目的。因此現(xiàn)在看來,《禁閉》(“他人即地獄”)是錯誤的,而且?guī)缀鹾翢o意義。意義也符合幸福2.0理論元素的三個標準:(1)它有助于幸福;(2)它往往是終極追求,例如,你一心一意地倡導(dǎo)艾滋病研究,得罪了別人,讓你感到痛苦,并丟了《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工作,但你無所畏懼地堅持下來;(3)意義的定義和測量與積極情緒和投入無關(guān),和其他兩個要素——成就、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也無關(guān)。
成就(accomplishment)。塞尼亞認為,有人為了成功、成就、勝利、成績和技藝本身而追求它們,她對真實的幸福理論的這一質(zhì)疑帶來了這個元素。我逐漸相信她是對的,前面提到的那些暫時的狀態(tài)(積極情緒和意義,或者進一步說,愉悅的人生、有意義的生活),不能包括人們所有的終極追求。還有兩樣?xùn)|西也對“幸福2.0理論”有所貢獻,但并不是追求快樂或意義的副產(chǎn)品。
成就(或成績)往往是一項終極追求,哪怕它不能帶來任何積極情緒、意義、關(guān)系。最終改變我想法的是,我經(jīng)常打復(fù)式橋牌,和許多最偉大的牌手一起打過。有些人打橋牌是為了提高、學(xué)習(xí)、解決問題、享受心流。他們勝固可喜,敗亦欣然,打牌的目的是感受投入,獲得積極情緒,甚至是直接的快樂。不過,另一些人打牌則就是為了贏。對于他們來說,如果輸了,無論他們發(fā)揮如何,都是一場災(zāi)難;相反,如果贏了,哪怕是“卑劣的勝利”,也是好的。有些人甚至?xí)榱粟A而作弊。勝利似乎并不能為他們帶來積極情緒(許多冷靜的高手說他們獲勝時什么感覺都沒有,只是迅速沖向下一把牌,或者下下棋以等待牌局再開)。勝利也不會帶來投入,因為他們太在乎勝負。這當(dāng)然也和意義無關(guān),因為橋牌不可能是什么可以超越自我的東西。
為了贏而贏,也常見于對財富的追求。有些富豪積累財富,然后舉辦驚人的慈善活動,把它散去,比如從最開始的約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魯·卡內(nèi)基,到現(xiàn)代楷模如查爾斯·菲尼、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洛克菲勒和卡內(nèi)基的后半生都在忙著把他們前半生賺來的錢捐給科學(xué)、醫(yī)藥、文化和教育事業(yè)。他們?yōu)樽约旱暮蟀肷鷦?chuàng)造了意義,但在前半生,他們是為了贏而贏。
與這些“捐贈者”不同,還有一些“積累者”,他們相信,誰在最后積累的東西最多,誰就贏了。他們的生活是以贏為中心。他們輸?shù)臅r候,簡直一切都完了,而且他們從不會把東西給出去,除非是為了贏得更多的東西。不可否認,這些積累者和他們建立的公司幫助許多人謀生計、建立家庭、創(chuàng)造自己的意義和目的,但是,這些只是他們追求贏的副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