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人們對周顗當時的態(tài)度作出種種的猜測。有人說,周顗是為了能使司馬睿與王導君臣全始全終,不讓王導覺察出是自己的勸說,而要歸美于司馬睿;也有人說是周顗當時喝醉了,沒有聽到王導的招呼。其實,這些推測似乎都不太貼切。平心靜氣地還原當時的場景,我們也許能夠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王導、王敦為首的王氏家族作為江左的第一大族,是司馬睿提高皇權的最大障礙,也是此前司馬睿一系列部署的矛頭所向。王敦因憤怒而起兵反叛,作為亂臣賊子的親屬,王導以及在京師的王氏子孫命在須臾。只是因為司馬?!靶畚渲坎蛔恪钡木壒?,司馬睿在沒有十分的把握的情況下,還下不了與王氏整個家族徹底翻臉的決心。是徹底與之決裂,拼個魚死網破,還是留下王導,從而留下一點回旋余地?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看起來各有利弊。因此,讓司馬睿遲遲難以決定。而歷來仁厚、睿智、善于協調各方的周顗的意見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為什么周顗在宮門外兩次置自己的朋友和上司王導于不顧呢?
這正是周顗的精明之處,也是處于矛盾漩渦中慌亂無措的王導應知而未知的地方。試想,此時的司馬睿正處于矛盾之中,如果周顗在宮門外與王導勾勾搭搭,一旦司馬睿得知,那么周顗再去勸說司馬睿,言辭還能有多少說服力呢?況且,欲誅殺王導家族的刁協、劉隗等人,哪一個不比周顗與司馬睿更為親近?他們的耳目眾多,只要周顗與王導之間有只言片語傳到司馬睿的耳中,那么周顗不僅無法營救王導,而且周顗乃至整個周氏家族也有可能與王氏同歸于盡。這決不是危言聳聽,以周顗的二弟周嵩與王含、王敦的姻親關系和種種無禮于司馬睿、刁協的言行,一旦司馬睿決心大開殺戒,這一切都不是沒有可能。此時的周顗只有憑籍著長期以來自己在司馬睿心目中樹立的美好形象,憑籍著危難之中顯示出的忠心,憑籍著與王導劃清界限而表現出來的公心,才能夠取得在司馬睿面前的話語權。
其實,周顗此時是最艱難的,他既要解救自己的朋友,又要自保,還想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保護好司馬睿。然而從王導的舉動中可以看出,此人在滅頂之災即將到來之時,早已方寸大亂,慮不及此:是朋友,勢必會救你;不是朋友,說了也不會救你,還用你在宮門外面、眾目睽睽之下呼救么?如果王導足夠聰明和鎮(zhèn)定,應該在看到周顗進出宮門的時候,依然跪地,故意與自己的老朋友保持應有的距離,以免弄巧成拙才是。
從周顗這一系列舉動來看,走出宮門時的周顗并未神志不清,而這一切舉動的背后都隱含著大智之人難以企及的深意。也許,周顗在內心正為王導的愚蠢著急,同時又以他的仁厚,原諒了王導在此境遇中的愚蠢表現。
然而,周顗的舉動卻引起了王導的刻骨仇恨:他忍讓了司馬睿數年的緊逼,他冷眼旁觀了刁協、劉隗等人多次的囂張,他似乎對朝廷的疏遠坦然處之。如今自己整個家族命懸一線,仿佛所有的人都拋棄了自己,但是,這位歷來儒雅、大度的老同事周顗,此時竟然也翻臉不認人!他能不怒火中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