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哲學簡史》4.7 孔子的心靈修養(yǎng)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在道家著作《莊子》一書中,我們看到道家往往嘲笑孔子的眼光只限于仁義道德,只知道德價值,卻不知道還有超越道德的價值。從表面看,他們所說是對的,但從深一層看,他們其實是錯的。孔子對自己的靈性修養(yǎng)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所說的“學”,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學”。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說:“志于道?!痹凇墩撜Z·里仁》篇中,孔子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边@里所說的“道”,含義是“道路”或“真理”??鬃诱f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學”,是說懂得了立志學道。現在人們所說的“學”,是指“增長知識”,而“道”則是指悟性的提高。

孔子還說:“立于禮?!保òǘY儀和舉止得當?!墩撜Z·泰伯》)他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保ā墩撜Z·堯曰》)這就是孔子所說“三十而立”的含義,意思是他到三十歲時,懂得了行事為人的準則。

他說四十而不惑,從前引《論語·子罕》篇“知者不惑”可以知道,他回顧自己,到四十歲時,懂得了人生的智慧。

直到這時候,孔子所認識到的大概只是道德價值。但是自此以后,到五十、六十歲,他懂得了天命和順命。換句話說,這時他進一步懂得了在道德以上的價值。在這方面,孔子和蘇格拉底有點相像。蘇格拉底覺得自己是承受了天命來喚醒希臘人;孔子也覺得自己承受了一種神圣的呼召。例如,在《論語·子罕》篇里記載,孔子及隨從弟子曾在匡這個地方遭到拘禁??鬃诱f:“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如果天意是要讓文明滅亡,后人如我者流就不會有參與文明的機會,既然上天沒有要讓文明毀滅的意思,匡人就阻擋不住我的工作。)《論語·八侑》篇還記載孔子率弟子過儀這個地方,會晤了當地小官,這位官員見到孔子之后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天下無道已久,上天是要把夫子當作喚醒大眾的警鐘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在做他的工作時,意識到他是在遵行天命,受到上天的呵護;換句話說,他意識到那比道德更高的價值。

孔子所意識到的比道德更高的價值,和道家所意識到的有所不同。道家并不承認一個有智能、有目標的上天,他們所尋求的是與渾元真體的神秘結合。因此,道家所主張和經驗的超道德價值比通常所說人際關系中的價值觀念更為超脫世俗。

如我們在上面所讀到的,孔子到七十歲時,可以從心所欲,而所做的都合于規(guī)范,他的行為不再需要意識去引導,可以順乎自然。這表明了圣人在心靈修養(yǎng)上最后階段的造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