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聞道集》20 人類文字的鳥瞰(7)

朝聞道集 作者:周有光


在東亞,從公元后9世紀日本假名的形成,到1446年朝鮮公布諺文音素字母,大約500年,是漢字系統(tǒng)中的音節(jié)字母時期。不過,假名和諺文都沒有傳播到國外,而諺文是結(jié)合成音節(jié)方塊然后使用的。

文字的形體

形體是文字的皮肉,結(jié)構(gòu)是文字的骨骼。皮肉容易變化,骨骼很難更改。這里談幾種歷史上的形體變化。

筆畫化。自源創(chuàng)造的文字,在頻繁使用以后,屈曲無定的線條,就會變成少數(shù)幾種定形的筆畫,這叫筆畫化。例如,篆書分不清有幾種筆畫,楷書可以分為“七條筆陣”或“永字八法”。20世紀50年代,漢字筆畫歸納為五種(橫豎撇點彎),稱為“扎”字法。丁頭字以泥板為紙,小枝干為筆,筆畫形成丁頭格式,可以分為“直橫斜”和其他筆畫。圣書字以紙草為紙,羽管為筆,筆畫屈曲,難于定形,沒有筆畫化。

筆畫有圓化和方化。漢字是方塊字,希伯來字母也是方塊字;緬甸字母是圈兒字,塔米爾字母也是圈兒字(Vatteluttu)。

簡化。書寫頻繁,要求急就,必然刪繁就簡,簡省筆畫。字形簡化是一切文字的共同趨向。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一路發(fā)生簡化。行書、草書,更加簡化。日本的假名是漢字的簡化。五筆的“龍”和十七筆的“龍”、三筆的“萬”和十三筆的“萬”,既然作用相同,只有不講效率的人才會堅持書寫繁體。

丁頭字從早期到亞述時期,簡化非常明顯。圣書字從僧侶體到人民體,發(fā)生大膽的簡化。拉丁字母原本簡單,又從大寫簡化為小寫(B變b,H變h)。

有人說,漢字既有簡化又有繁化,而且繁化為主,跟其他文字不一樣。這是把“繁化”和“復合”混為一談。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復合符號。符號的復合和符號的繁化屬于兩種不同的范疇。其他文字在復合時候,把符號線性排列,不發(fā)生繁化的感覺。漢字把幾個符號擠進一個方框,由此產(chǎn)生“繁化”的錯覺。其實,復合也促成簡化?!安渴住痹谛∽泻苌俸喕?,在楷書中大都簡化。例如“水”變成“三點”,就是復合促成的簡化。比較一下《康熙字典》書眉上的小篆和正文中的楷書,就可以明白。朝鮮的諺文,把幾個字母組合成一個方塊,但是沒有人說它是繁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