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麻煩,除夕夜里吃火鍋。雖然這不是我家的習慣,但傳統(tǒng)上不都說“圍爐”嗎?所以我們還算按規(guī)矩過了一回中國年。
說起火鍋,還真是一樣很有中國特色的吃食,與西方世界的飲食文化截然不同。而第一個發(fā)現(xiàn)這種中國特色的,并不是我們中國人,卻是法國人類學大宗師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
這位幾乎與“結(jié)構(gòu)主義”同名的老人去年年尾剛過一百歲生日,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固然要親自登門賀壽,各大報刊則以頭版發(fā)布他壽辰的消息,有些電視臺更不惜撥出全天候的節(jié)目時段回顧他一生的成就。一來,這是法蘭西的高貴傳統(tǒng),大家崇拜學術(shù)明星就和崇拜劉德華一樣(盡管不是人人都能讀懂那些硬邦邦的巨著,但起碼也得裝一下,好比香港office lady一定要學會LV的正確發(fā)音);二來,這是因為這位人類學家實在厲害,洞察到不少文化里頭的根本結(jié)構(gòu)。
那么,他對中國飲食文化發(fā)表了什么很厲害的見解呢?其實也不多,一句話說完,那就是“中國菜幾乎是共時的”。什么?這是什么意思?這就算很厲害嗎?
且容我先用他老家的法國料理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以法國菜為首的西式料理上菜是一道道上的,除非在某些特別場合,否則絕少同時上全一桌菜。不僅如此,一頓飯里的每一道菜都應該盡量不重復。所謂不重復,指的是它們的基本元素,例如材料和烹調(diào)手法,頭盤出過烤田雞腿,主菜就不該讓它再來一回。而且上菜的程序也有講究,正常情況下,海鮮魚貝不能排在牛扒羊腰前面,否則就亂了口味了。這種情況就叫做“貫時性”,各種元素按順序一一列出。
中國菜則不然,出過的材料還可以再出,冷盤用過豆干不礙大盤再用一次;使過的手法也還能再使,吃完油炸鳳尾魚不妨接著再上炸響鈴。更妙的是,這一切東西都可以同時上桌,紅白黑黃七彩紛呈,煎炒煮燉樣樣不缺。還得注意,一般中菜根本沒有所謂“配菜”這回事。比方芥蘭炒牛肉,你說這是芥蘭配牛肉,還是牛肉在配芥蘭呢?所以中菜菜單的洋文翻譯特別難,因為我們實在很難用西餐菜單里的那個“with”去形容各式各樣主客不分的中菜。
或許是從此得到靈感,另一位結(jié)構(gòu)主義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于是判斷日本火鍋是種“沒有中心”的“共時”文化??墒窃谖铱磥?,中國火鍋不是走得更遠嗎?日本人吃火鍋單調(diào)得很,牛肉就是牛肉,魚肉就是魚肉,絕不輕易混攪。哪像我們廣東人,生蠔鵝腸共冶一爐,不講究順序,也不分別葷素禽畜,什么東西都往鍋里丟就對了。這才是最中國的中國飲食,“沒有中心”,是因為沒有配菜;你怎能判斷一鍋火鍋的主角是什么,配菜又是什么呢?
火鍋是最極致的團圓,取消了前菜和主菜的分別,從頭到尾只有一種烹調(diào)的技法,吃的過程和烹調(diào)的過程合二為一,所有食材共時出現(xiàn)共時享用,每一種東西都染上了別的東西的味道,是徹徹底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農(nóng)歷新年吃火鍋,誰曰不宜?
2009.2.13